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斌 《新闻实践》2013,(5):40-40,41-43
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3月底在杭州评选完成。本届比赛,评委会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泰国、印度等国家的13位评委组成,其中外国评委8人。作为华赛组委会成员,笔者全程观摩了第八届、第九届华赛的评选过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外国评委在评选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刨根问底、据理力争的较真劲儿。那种非一般的认真,饱含的是钢铁般的专业精神,从中窥见他们对事件、对照片、对作者、对评选采取的是一种最起码、也是最难能的态度:尊重。一、对事件的追问  相似文献   

2.
华赛十问     
每一次国际新闻摄影大赛,往往都昭示着当下新闻摄影传播的新动向与新趋势。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刚刚在杭州落幕。作为本届华赛组委会成员,笔者全程观摩了华赛的评选过程,零距离观察到评委关于新闻摄影相关的观点与观念的交锋,我们获得了很多思考。我们将这些思考整理成文,旨在引起新闻摄影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求同存异。一问:评新闻为主,还是评摄影为主?新闻摄影评奖,是评新闻为主,还是评摄影为主?这在国内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在全国性、特别是各省的新闻奖评选中,新闻摄影评委的主体大多由记协领导和各报总编辑构成,新闻摄影专业人士相对较少。新闻界领导层面的评委,往往更多地关注照片所反映的新闻题材是否重大、是否当年的典型事件等等,即新闻价值元素.而对照片本身的形象语言则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2005年创办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已举办了四届。作为前三届评委会主席,我参加了组织和评选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到一些新闻摄影的奥妙,也产生一些疑惑和思索。抓拍与摆拍一般说来,新闻摄影是提倡抓拍的,但摆拍现象由来已久。虽然不断有人呼吁取缔摆拍,但就是无法完全取缔。在华赛评选过程中,一些中国和外国参赛照片有明显摆拍痕迹,而外国评委并不一概反对摆拍。在评到一组反映一位15岁舞蹈少年的照片时,有中  相似文献   

4.
关于影像的重要性,摄影界一直以来流行着“三秒钟效应”的说法,如果你的画面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人们的视线就会匆匆而过。这点在2009年第五届华赛评选中再次得到印证。第五届华赛评选采用了人民摄影报“金镜头”的评选方式:电脑投影、评委按动表决器投票。第一轮评选中,评委根本没人要求看照片的文字说明,只看画面。就此问题记者向来自台湾《联合报》的评委吴景腾请教,参评照片反映的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不同新闻事件,只看影像能否保证准确理解照片内容进而得出科学的评判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08,(5):3-3
4月3日,“华赛”组委会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宣布,取消首届“华赛”“自然及环保类”金奖照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的获奖资格。而作者张亮所在的哈尔滨日报社也已决定,对其予以解聘处罚。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也称“华赛”)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反映世界和平发展,表现人类生存状态,展示人类命运情感的。一个可供全世界新闻摄影人平等交流的全新的平台。“华赛”无疑是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的良性融合。她诠释的是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让世界新闻摄影界对中国有了更多预期与关注。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12,(5):2-3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于2012年3月25日揭晓,共有60多幅(组)照片分获8个大项的金、银、铜奖与优秀奖。现选登其中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从华赛看中国新闻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委之一,我希望能以来源于评选现场的感受,贡献一些材料和观点. 几个老大难问题 1.图片说明 也许为国际性赛事总结时首先谈"图片说明",太轻太小;但这个基础性技术问题非常重要,事实也的确如此.  相似文献   

9.
徐忠民  徐斌 《中国记者》2012,(4):108-110
历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过程都是一次新闻摄影理论与实践的高峰论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本届华赛的组织者、见证人之一,记录下评选中部分典型问题的争论,并做总结与梳理。就新闻摄影理论、实践而言,这些议题与观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3月25日在上海松江新城揭晓。世界各地一批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分别获奖。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货赛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是唯一一个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新闻摄影大赛。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2007,(4):I0001-I0001
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3月25日在上海揭晓。本届“华赛”吸引了全球70余个国家的2400余位摄影师参赛,参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6,(5):74-74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组委会4月3日宣布。取消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华赛”中获得经济与科技新闻类单幅金奖的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单幅银奖作品《流水线上的打工妹》获奖资格。  相似文献   

13.
迄今已经举办十年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以追求"世界水平、中国特点"为理念,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本文将华赛与世界著名的荷兰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进行对比分析,既看到华赛取得的显著成绩,也发现它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和市场化运作,努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13,(1):I0002-I0002
2012年11月27日,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颁奖典礼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举行。据介绍,本届“华赛”共收到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300多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近3万幅参评作品。其中,国外作品超过总数的60%,共有79幅(组)获得各类奖项。这些新闻照片见证并记录了2011年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时刻和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15.
3月25日下午,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在上海揭晓。意大利摄影师马克·安德鲁·迪·劳罗的《轰炸之后》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相似文献   

16.
研究缘起2007年3月26日,第3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尘埃落定,在8类16项的奖牌角逐中,中外摄影作品平分秋色,中国共有58幅摄影作品榜上有名,而王申、陈庆港、刘洋、邱焰等人还获得8项金奖。本届华赛吸引了全球70多个国家的2400余位摄影师参赛,最终从入围的近13000  相似文献   

17.
张娟:赵老师您好,抱歉在您最忙的时刻来打扰您.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您和北大世界文学研究所为中国作家与诺奖评委的沟通做过有效的努力,知根知底.尽管您一再婉言谢绝,还是想让您谈谈,可以吗? 赵白生:因为我马上要去巴黎大学讲学,还去葡萄牙的里斯本、丹麦的阿湖思等大学演说,走前自然有些忙乱不堪.那我就简要说一下吧,2005年,我邀请了3位诺奖评委来北大,同时请了4位中国作家,搞了一个星期的活动,让中国作家与诺奖评委面对面,知己知彼,做了一次零距离、有深度的交流.当时,媒体报道很多.有的媒体说,一次邀请3位重量级的评委来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不过,没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18.
周宁  晓宇 《新闻三昧》2004,(10):28-30
在近日召开的地市报总编辑、摄影部主任新闻年会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胡颖向与会同志宣布这样一条好消息:经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深圳市对外化交流协会、深圳报业集团将于2005年3月在深圳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评选活动,并要将这一有重大意义与影响的国际摄影赛事一年一届长久地举办下去。“华赛”的新闻发布会已于9月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开始向全世界新闻记和摄影师发出参赛邀请。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13,(6):F0002-F0002,I0001
中国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不久前在浙江杭州揭晓,美联社记者贝尔纳特·阿尔明的作品《加沙的冲突》获得2012年度新闻照片大奖。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摄影者提供了3万多幅作品参赛,共有75幅作品在8个类别16个项目中分获金、银、铜奖。  相似文献   

20.
第九届华赛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金奖是一组反映"90后"农民工的照片——《农村来的年轻工人》. 说实话,这组照片也许谁都可以拍到,但是也许谁也没有想到.换句话说,只要想到了去拍这个专题,其实已经成功一半.所以,当记者李震宇报完这个题目,挎起相机走出报社大门时,他已经胜券在握. 在说起这组照片时,不止一位前辈发出相似感慨:自己拍了几十年的农民工,但拍出来的都是相似的——艰辛、愁苦、外表肮脏,从没想过新一代的农民工有什么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