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五经”是一套贯串全过程的教科书。“五经”对铸造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易》《礼》二经。《礼经》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汉民族思想的一部法典,为汉民族的生活方式规定了一套典章制度、伦理秩序,保证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稳定和绵延不断。《易经》奠定了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聚核。这两部经籍。凭借最古老的“经书”的权威、引导、制约、规定了汉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汉民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民族和东方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五经”是一套贯串全过程的教科书。“五经”对铸造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易》《礼》二经。《礼经》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汉民族政治思想的一部法典,为汉民族的生活方式规定了一套典章制度、伦理秩序,保证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稳定和绵延不断。《易经》奠定了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聚核。这两部经籍,凭借最古老的“经书”的权威,引导、制约、规定了汉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汉民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民族和东方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列传,专门给周边民族及国外民族立传。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族通史,亦是正史民族列传的滥觞。因史料翔实可信,是研究先秦秦汉民族史的最基本史料。因此对其史料的来源进行分析、考辨,对民族史及《史记》研究有重大作用。其史料来源主要有:一、“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二、游历访问、实地调查;三、使节、商人、各族归附人提供的材料;四、各族相关的实物等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娟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30-134,139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西方先进的种族论和进化论为指导,将人类社会历史视为种族斗争、民族竞争的历史,较为深刻地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些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观.梁启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演变、发展、各民族如何斗争融合等一些基本的民族问题,对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本文就梁启超民族史观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5.
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民族史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史学研究是史学史学科的重要分支,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研究经历了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 在民族史学的综合研究、断代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理论探索上则反映出研究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民族史观探讨逐步走向深入, 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等积极倾向, 显示了民族史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志》出版于1904年,是一部系统研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民族史著作,在书中,刘师培探讨了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并以汉族作为全书的主线,把汉族与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研究和概述,并提出了较早的民族史分期方法。因此,刘师培也就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化精神以自我体验和客观务实为特征。汉字与汉民族化精神完全契合,是汉民族化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汉字构形基础的“象形”是汉民族化精神在造字行为上最基本的实践。汉字构形运用了汉民族化精神中讲究空间对称和体式稳健的的美学原则。汉字认知,往往具有考古等方面的深层化意义。汉字形体因基于“象形”而显得个性特征强。汉字是一面具有伟大号召力的民族旗帜。汉字共汉民族化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学”至少有六种含义,即人们至少可以在六种意义上使用它;在其中任何一种意义上,与“世界文学”相对的概念都不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真正含义是具有特定民族独特精神性格的文学。但在中国,“民族文学”常常被视为一种与普遍性文学相对的特殊文学(如,与汉民族文学相对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才是“民族文学”),这是错误的。长期以来被广泛引用和宣讲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句格言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中,认为史学“正统论”是君主专制下的一种思维谬误,应该摒弃。而作为新史学的另一代表人物陈垣,则主张在历史书写中不但要有正统观,而且立场鲜明地维护汉民族与汉文化的正统观。这与他在抗战期间的学术背景与学术转向有很大关系。陈垣认为正统观并非是出于某个人或某个民族中心主义的产物,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民族史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由于受各种教材的局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问题总是意犹未尽,加之教材编纂过程中太过强调汉民族的中央政权,故涉及到民族史部分的内容总会让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与判断。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鉴于现在使用教材的具体情况,笔认为当注意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汉代以来,内迁的羌人不但受到汉人的歧视,而且还受到来自其他内迁少数民族的歧视。从资源竞争、文化冲突和羌人自身的凝聚力三个方面来对此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可以发现此现象实则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汉语的话语霸权地位对内迁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压迫式的影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先秦文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创造的华夏文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绝对性的贡献。汉族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整合各个民族的过程中,由最早的极少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岷州是古羌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羌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发展阶级,它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汉民族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因素颇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巩固的地域和稳定的经济生活: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悠久发达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汉唐时期,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生活特点。而饮食生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构成了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客观基础,而同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更为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是兄弟民族,特别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料(汉唐人称之为胡食),纷纷传入内地,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唐人民的饮食,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农业文明,这对提高胡族的饮食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雷法全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60-61,66
一些学者认为,绝大多数畲民“已经转用汉语”。其实,从畲族语言的民族特点、发展历史和语言事实上看,今天绝大多数畲民仍在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民族语言———畲民话。  相似文献   

16.
甘南藏区是以藏、回、汉为主导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回族作为甘南藏区的第二大民族,在甘南藏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上回族的先祖最早于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今甘肃乃至西北的大地上,而甘南藏区回族的出现则已经是蒙元时期的事情,并且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兴盛起来。纵观整个历史过程,可以说回族在甘南藏区的产生与发展充满了辛酸与曲折。  相似文献   

17.
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米拉尕黑》以其别开生面的传承方式,独特的民族和宗教情结,唯美动人的故事内容,成为东乡族本土文化的代表作品,同时它也是见证了东乡族历史变迁的民族史诗,具有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和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族渊源于史前主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魂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19.
哈尼/阿卡族①是我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这虽不是某一民族的专称,但无疑包括有"哈尼"的先民。自"和夷"一词出现后,哈尼族自北而南的迁徙路线便清晰可寻。[1]1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红河中上游与湄公河上游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少部分迁徙到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和泰缅边境地区。文章不仅阐释了国内外哈尼/阿卡族的历史族称,而且揭示了历史迁徙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族称是具体历史语境的人造物,具有历史表述的叙事内涵。从“苗”、“苗蛮”到“苗种”再到“苗族”,不同历史时期对“苗”的指涉变化是主流文化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权力运作的结果。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族群地图上的一次政治建构,也反映了民族集团的形成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由“他者”设计和督导的对权益进行调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