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危机严重。大学生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问题。学业压力、情感纠葛、人际危机、就业压力、悲观厌世等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诱因。心境障碍是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学分析。学校应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预防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按照大学生心理危机与自杀危机所处的时期,学校危机干预包括心理危机的普适性干预、自杀危机前的预防性干预、自杀危机当下的过程性干预和自杀危机后的维护性干预等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641名高校学生进行自杀意念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在不同学历、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失恋过、有无性经历、不同压力情况、有无安全感、是否目睹或亲身经历家庭成员有暴力行为、目前为止是否有过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且与自杀态度、社会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达到差异水平。由此提出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关注特定阶段和特殊群体的学生四个方面着手,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率,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的归因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是家庭、社会的极大损失,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其个体心理、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各个层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大学自杀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并采取具体的防范对策,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社会和民众的普遍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由个例问题发展到成为社会、家庭、学校等相关教育平台所展现的不同问题的集中体现。文章结合对哈尔滨商业大学1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中有关数据分析结果,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自杀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自杀、投毒获刑、踩踏死亡、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等现象层出不穷,折射出中国大学生命教育的迫切性与现实性。社会工作在理念、内容、方法上存在优势,可有效介入大学生命教育。要建立大学生生命质量数据库,重视弱势大学生群体,培育学生群体中生命关怀志愿者和领袖,开展生命认知、生命安全、生命质量提高等实践活动,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帮助生命的文化氛围,建立大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机构组织共同作用的生命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6.
成教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性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以中国矿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学生为样本,通过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目前成教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情况;分析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等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相关因素对成教大学生个体的影响,并从如何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教育整体效应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择偶特征体现在择偶动机呈现多样化趋势,择偶方式以自由恋爱为主,择偶标准呈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择偶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体的影响,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婚恋道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8.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及生命的价值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但是对于自杀、如何看待死亡等问题有些大学生存在认识偏差。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力度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切实关注每一个自然生命个体,实现其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群体特点及对个体影响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具有价值目标明确,行为规范严格,群体意识鲜明,组织结构规范的特点。群体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学习工作兴趣和效率以及个体社会化等方面有深刻而深远的影响。重视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变化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深入学生群体,强化对班级群体和社团群体的指导,可以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有利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ZSQZFX)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从个体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应激、社会支持、抑郁情绪等方面对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新生的潜在自杀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估,旨在了解"00后"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反思大学生自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关研究显示,大学生是自杀观念形成的高风险人群,其自然观念受着社会、教育、家庭以及个人本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自杀的本质和大学生具体自杀动机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为我们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程燕  杨春 《教育探索》2021,(3):69-72
立足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实践尝试,并对参与课程前、后测试的大学生生命态度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但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与个体日常积极生命体验的融合,并切实关注大学生的群体差异.抓住课程教学主渠道,推进“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积极融合,分年级、分主题、多形式满足不同生命主体的差异性需求,是生命教育的深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主客观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对策。指出学校方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咨询,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和专业化师资队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真正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凯 《教师》2010,(18):16-17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激进的青年群体,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他们的体验和经历都显示他们具有自我期望高、自尊水平高等特点。目前社会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尊教育,重视归重视,却没有将其付诸实际,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大学生自尊教育的内容研究还不够透彻。  相似文献   

15.
大学德育呼唤"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应引起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认为,缺乏"生死观"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各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神圣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与死亡观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热爱生命,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李凯 《教师》2010,(15)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激进的青年群体,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他们的体验和经历都显示他们具有自我期望高、自尊水平高等特点.目前社会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尊教育,重视归重视,却没有将其付诸实际,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大学生自尊教育的内容研究还不够透彻.  相似文献   

17.
论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激烈竞争,在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事件触目惊心,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纵观大学生中发生的各类自杀事件,反思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心理缺陷的影响,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则是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为此,要积极探索加强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一是教育部门要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三是重视生命文化知识与校园生命文化教育活动;重视生命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校园的自杀事件和暴力行为屡屡发生,引起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担忧和重视.本文认为教育应更关注于人的生命,我们要重新认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种力量的作用,开展生命教育,实现生命的整体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校园欺凌研究有四种视角:个体视角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人格特质、社会认知等对欺凌发生的影响;群体视角运用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支配理论和地位关系理论等阐释校园欺凌的群体互动机理;家校系统视角重点分析了学校和家庭这两大微观环境对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社会情境视角则重点关注污名与歧视、社会性别规范和教育文化等宏观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形塑作用。不同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研究自成体系、各有侧重。未来研究需要重视研究视角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中国社会情境下校园欺凌的发生机理。相关部门应针对青少年个体、同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分别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试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时期,大学生自杀事件在大学校园内频繁发生,并有增加的趋势,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巨大,挫折承受能力薄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因此,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