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这也集中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发展观和认知缺陷.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面对自然生态的先在性、属人性、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生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同一性辨析,在于承认自然生态的先在性,进而以人类社会实践为中介,以发达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充分规制资本的历史本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达成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并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洪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一个与自然相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早期卢卡奇把自然规定为一个社会范畴是错误的,施密特把社会说成是一个自然范畴也并非科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和规范人的实践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第二阶段继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之后兴起的批评流派,是生态批评的"红色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绿色化"。它把文学批评放在阶级压迫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把人类、自然、文学、文化联系起来考察,反对物种歧视和阶级歧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帝国主义,认为这些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其目的是通过文学研究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改变自然和劳动阶级的"他者"和"边缘化"地位,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公正和社会公正意识,建立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实现了批评实践中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融合,提高了生态批评的人学品格,为生态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开辟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科学的生态观,它引领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忽略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实践证明,缺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引的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弊端,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有益的。由此更进一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给人们带来的三点启示:要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生态城镇;以人为本,重视城镇文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并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证了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提出,是生态观、文明观的升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协调与永续共生的社会文明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文明形态和文明建设理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它以实践为视角,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立足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统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建构生态文明主题理念,内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消费理念,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合理解决困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