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江西广播电视台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打破媒体传播边界,创新技术应用场景,以“视频+”模式打造今视频客户端,构建自主可控的“台+网+云+端”全新传播体系,深耕新闻资讯、民生服务等垂直内容领域,让权威媒体全景融入百姓生活,搭建江西人的数字生活主场。  相似文献   

2.
韩云 《青年记者》2017,(7):26-27
“执大象,天下往.”面对媒体融合的大势,河南广电审时度势,2014年10月整合旗下4家传统媒体单位和8个媒体公司,组建成立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这个新型集团公司拥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网络电视台、IPTV、手机报、手机电台、手机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客户端、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14类媒体业态和38个媒体传播平台.大象融媒成立2年多来,成为河南媒体业界率先尝试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启动"融媒2015"项目,并研发手机新闻客户端——大小新闻。该手机新闻客户端定位为"全媒体资讯服务平台",从新闻、服务、社交三个方面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便捷的综合文化服务。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将新一轮的媒体融合定位于"以全媒体采编系统为平台,手机客户端为核心,打造用户集聚平台,构建媒体融合生态圈"。探索有效破解新闻阅读免费与可持续困境的途径,实现由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新闻资讯为核心的,服务、电商、社交协同发展的综合文化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4.
《视听界》2009,(2):1-1
近年来,广电媒体联盟风起云涌.从1985年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等江苏13家城市电视台成立江苏城市电视台协作体,到2008年奥运报道催生媒体大联盟,以及最近央视等50家电视机构联合成立的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中央电台等全国各级广播媒体组成的中国广播联盟.经历了边缘到主流、小范围到大面积、松散到紧密的演变过程,逐步成为广电媒体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曾雄 《新闻战线》2022,(3):67-70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广电媒体面临着从内容到平台、从机制到模式的全方位融合转型。长沙市广播电视台以城市大数据驱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打通城市服务与融媒体功能,集中建设运营“我的长沙”平台,推动媒体与大数据、城市和社会民生融合,深入探索实践城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沙模式”,持续加快从城市媒体到城市平台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对于新闻作品而言,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相较于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平台,市级媒体在重大主题方面的资源十分受限。因而,在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奖项的评选中,市级媒体想要突出重围实属不易。近两年来,宜春市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宜春模式”的引领下,在精品创作过程中呈现出“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的良好势头,收获了众多国家级新闻媒体奖项。本文以新闻精品培育的“宜春模式”为例,分析探讨全媒体时代市级媒体新闻精品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第五大媒体,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被称为四大媒体的局面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浏览新闻。安装在手机上的新闻客户端应运而生,凭借新媒体技术崭露头角,它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互动等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一个重要方式,改变人们认知世界的速度和广度。在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新闻的发展趋势下,纸媒该如何布局,以新闻客户端为"抓手",打好媒介融合这张"牌"?本文以期与同行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微博等新兴媒体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不断攻城掠地,抢占受众和市场份额,人类已经进入到了全媒体时代。面对当今传媒格局,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挑战,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年来,湖南省株洲市广播电视台在  相似文献   

9.
鲁巍 《新闻前哨》2021,(3):49-50
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普及,手机与互联网结合得越来越深入,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媒体,因此新闻客户端成了手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十堰晚报和秦楚网联袂打造的“十堰头条”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探讨新闻客户端在运营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为新闻客户端运营路径提供可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平台,正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它不仅仅是传统电视的移动化,而是以便携性、移动性、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为特点,成为融“文字、声音、影像”为一体的全息性新媒体。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可以说综合了传统几大媒体的优点,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第四荧屏”。这些特点,同时也为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规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于2006年3月,现有湖北卫视等11个电视频道,湖北新闻综合等10个广播频率,以及城市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火凤网等多个新媒体。目前正在筹建省网络广播电视台。这是一家覆盖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  相似文献   

12.
时下,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日益得到大众的青睐,新闻资讯已从传统单向传播的"内容为王"演变成为"应用为王"和"用户为王"。这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应对挑战,适应媒体发展的新常态。本文将从尤溪县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我台")《尤溪新闻》的栏目实践来探讨新常态下,县级台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孙强 《新闻窗》2011,(2):64-64
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演化为传播媒介,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指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又~种理想的新兴媒体,它集网络和电视功能于一体,通过宽带流媒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数字化后传输给用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12,(1):79-79
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以“全媒体”发展为主线,打造广播、电视、平面、户外、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体系和产业体系,借助“三网合一”、“数字化整转”等契机,联合网络电视台、中国时刻、IPTV、高清数字内容集成平台、全国3G手机电视内容服务平台——打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全国首个DV频道等一批新媒体新产业,丰富了集团在新媒体市场的布局与竞争力。从2012年开始,  相似文献   

15.
以经营为中心打造品牌频道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城市电视媒体从建台到现在,在经历过短缺、发展、扩张后已经逐渐趋向饱和,尤其是电视有线网络的介入,以及互联网的出现,电视媒体正在经历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城市电视台如何生存、发展,一直是困扰地方电视台的难题.保定广播电视台面对困境,审时度势,确立了“以经营为中心,打造品牌频道”的总体目标.通过转变媒体运营模式,对频道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推广等一系列经营举措,打造品牌频道,电视事业正在逐步走出低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瑞坤 《青年记者》2017,(20):70-71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本文通过分析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地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打造“两微一端”的新媒体矩阵,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①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先后开通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河套微传媒”和移动客户端“鸿雁手机台”,目前已经形成了“两微一端”的媒体矩阵.  相似文献   

17.
从4月下旬到5月前半月,我省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媒体群展开了一场同一主题宣传活动,即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求真务实、振兴辽宁”的现场报道。其间“早晨广播、白天报纸、晚间电视、网站全天候”的立体宣传,多角度地反映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机关到学校的振兴实景.汇成了一组动人的。振兴进行曲”,极受基层单位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正>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即"眼球"经济。媒体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最后形成品牌力。这样才能有效掠夺受众资源,给媒体自身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商机。才能在传媒竞争中自热化阶段独善其身。不可否认,我国媒体已到了过剩传播时代。从平面媒体、广播到网络以及手机客户端,全国几千家报纸,几千家电视台及网站,还有过亿的手机客户端,极大地释放了  相似文献   

19.
丁霞 《声屏世界》2008,(12):46-46
在广播频率众多、广播受众与市场日益分化的今天,中小城市的广播媒体竞争尤为残酷与激烈。于是,“错位”竞争、“类型化、专业化”电台成为传媒业尤其是中小城市广播媒体关注和考虑的问题。笔者所在的新余市总人口110万人,城区人口50万,全市大小车辆13万辆左右,可接收到的广播频率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综合台、音乐之声、经济之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交通频率、文艺频率,的新闻频率、交通频率、文艺频率,周边地市的宜春台、吉安台,同一城市的交通广播、城市广播、渝水车电台。  相似文献   

20.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