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自设计师Junwon Yang的创意,双头手电(Emergency Flashlight),在传统手电筒上增加了一个向下45度的后灯头,于是,需要的时候,前灯可以照亮自己的脚下。而后灯则可以照亮身后跟着的人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张新民 《新闻天地》2006,(12):54-54
西柏坡的灯在西柏坡的陈列馆,有一盏普通的煤油灯,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和雨,今日更觉格外明亮格外亲这是一盏胜利灯,灯下统帅发号令,百万军民随灯走,三大战役定乾坤。这是一盏警示灯,灯下领袖写雄文,两个务必宏钟响,艰苦奋斗新长征。这是一盏长明灯,照亮中华好前程,科学发展求和谐,全面小康唱复兴。  相似文献   

3.
观点集萃     
山西转型:神赐天粮与魔鬼粪便的抉择山西的煤点亮了别人的灯,何时才能照亮自家的道路?山西转型之惑,其实是这个时代一个具有普适和标本意义的困局。在一个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之下,一些地区与城市,在经历以能耗、环境等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非理性发展之后,都共同面临一个转型之惑。只不过,它在山西这个老“能源基地”身上体现得比较集中、突出和激进而已。  相似文献   

4.
六月底我搬了一次家,窗帘先没装。第一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因为前面一栋楼里有一户人家整夜都开着灯,光线很足,恰好照亮我整整一面墙。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把红烛比喻那些一生奉献给别人的无名英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有的人认为红烛燃烧时只照亮他人,并不照亮自己。我的20余年馆员生活使我不这样认为。 1971年12月,我要求到图书室工作时已是37岁的人了,当时正处在那场天天斗的浩劫之  相似文献   

6.
抽屉是报道员的“百宝箱”桌子是爬格子的“哑巴战友”凳子是练功的“无声坐骑”夜是新思想的“发源地”蜡烛是照亮理想的“航灯”笔是报道员的“命根子”时间是一起赛跑的“强手”墨水是浑身沸腾的“热血”稿纸是灵感的“放大镜”纸篓是新闻价值取舍的“分水岭”公章是历尽辛劳的“最后证明”信封是报道员的“希望之舟”邮局是燃烧希望的“绿洲”剪贴本是积累资本的“宏篇巨著”报道员的比喻@吕希华  相似文献   

7.
灯画,又称灯屏画,属于民间绘画的一种。自宋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灯画作品。明清时期,灯画的发展呈现出鼎盛之势,尤其是北京的民间灯画作品,更是喜闻乐见,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行善有好报     
茄备君 《新闻世界》2006,(11):54-54
有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老师最后公布答案:盲人打灯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手里提着灯,心中也装着一盏明亮温暖的灯,一盏为别人着想的明灯.老师又说,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相似文献   

9.
雪灾正在成为过去,但是雪灾中闪现出来的人性之光、理性之光,不仅不会成为过去,而且还会照亮生活在大草原上的人们的今天与明天——  相似文献   

10.
1901年,梁启超在谈到报刊的作用时,曾引用西方谚语,说它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那么,110年后的今天,作为学术期刊,能否成为中国学术界之耳目也、喉舌也,中国学者之镜也,中国学术共同体之王也,中国学术未来发展、进步之灯也,当今学术之粮也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地震灾区,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中学生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书,成了女孩心中不灭的灯火。是阅读,驱散了恐惧、黑暗;是文化的灯光,照亮了生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唐朝张悦有诗云:"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反映了元宵时节张灯结彩的盛景。元宵张灯,相传始于西汉,风盛于唐代,普及到民间后,形成风俗。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极言灯光之盛和灯色之美。  相似文献   

13.
爱心是石,擦亮生命之火;爱心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爱心是灯,带领我们走向黎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样拥有幸福的家,也同样享有温暖的阳光,自然  相似文献   

14.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7,(5X):F0003-F0003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随着其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继2006年“中华印刷之光”赴美国展出之后,应第十七届全国书市组委会的邀请。“中华印刷之光”首次照亮重庆,为火辣热烈的重庆书市增添了浓浓的书墨香。  相似文献   

16.
书也有种类之分,有一种书,积累的是多数人所未知的知识,这种书是科学和民主的先行;而另一种书,往往重现了人们所不了解的真实历史,这种书能点燃社会的理性之光,并且照亮后来的坎坷行程。  相似文献   

17.
作嫁平凡,付出最多,但只要嫁衣美丽,绚丽多彩,就如同撒一把珍珠于人间,亮一道彩虹在天空,执一支火炬在手中,黯淡自己照亮别人,这便是为人作嫁的平凡之心。  相似文献   

18.
“鲜花”灯     
出自设计师Ha—Na Yeom之手的“鲜花”灯以一种整洁轻快的方式,将自然气息和人类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整个灯外形就如同在一面墙上镂空雕出了一个灯泡,而摆放在其中的鲜花,除了美观之外,更独创性地起到了灯开关的功能:只要将鲜花放置在中空的灯泡中心,“鲜花”灯的灯泡轮廓线便能亮起,看着轻盈的灯光和美丽的花儿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某日晚间,阅读一家晚报的副刊,见其间有一随笔杂谈栏目,名为“灯下拾豆”,把玩良久,忽有所悟,不禁联想到自己这些年作业余作者的经历,似乎也正契合这“灯下拾豆”的境界。又想到当此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仍独自一人于窗前桌旁灯下,形影相吊、冥思苦想,便越发觉得有点儿“余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意趣了。  相似文献   

20.
《剪灯新话》的素材来源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是作家在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产物。瞿佑在《剪灯新话·自序》中说:“好事者每以近事相闻,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襞积于中,日新月盛,习气所溺,欲罢不能,乃援笔为文纪之。”其中指出,《剪灯新话》素材多为“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的“近事”,本文拟从瞿佑本人的作品包括诗、词、诗话等与《剪灯新话》的校读中,讨论《剪灯新话》素材积累,以拓深时贤之既有研究。 一、 瞿佑诗词中所隐含的素材 瞿佑不仅是一位小说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剪灯新话》又素有“诗文小说”之誉,将其与瞿佑诗词相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