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后批评时代"与传媒符码--兼论传媒文艺批评的感性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在就是合理的”,传媒批评是批评话语从理性化向感性化转型的结果。它穿越了理性的屏障,迎合了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唤醒了受众内心深处的“狂欢意识”。它依附于现代传播媒介对感性的培植而培植自己的感性之维,其文本意义也系于此在的感性之维中。  相似文献   

2.
电视受众心理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是电视消费的主体。受众心理的定位主要有三个层面:受众的主体性是一种人本的心理行为;受众的心理行为因其社会属性产生了变异;受众心理行为的高级形态表现为“审美”及美感升华。在此基础上,受众心理在中观的形态上表现为“求真、求知、求美”以及“参与”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化诗学命题蕴涵着深厚的人学价值;人作为文学诗学的构建者,其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肯定;在当代文化市场化、传媒化的语境下,建构主体还必须充分考虑我们这个“正在历史”的时代品格对文化诗学建构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鹃 《教育探索》2022,(9):68-73
新时代内外部客观环境的迅疾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危”“机”并存,顺历史潮流而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持自身话语主导权的必然选择。从相互间关系的宏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与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我方”“他者”“受众”这“三方”角色要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应坚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辩证对待多元话语内容,重视并建构接受主体积极受话心理。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传播“传媒一一受众”这一基本模式中,“第三者“又常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心理优越感,结果往往自己反而成了媒体的靶子。“第三者效果”有其特殊的心理机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2):21-22
话语代表着权力,正在崛起的中国欲超越西方话语霸权,建构自己的传媒话语体系,就必须进入西方话语系统、注重口语修辞、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建构具有自我书写权的传媒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张健 《天中学刊》2005,20(1):40-41
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作用。表面上它是社会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和媒介,但本质上却是一种“话语系统”。因此,积极孵化大众传媒实际上就是进行传媒话语的有效生产和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8.
OECD于2018年发布《让青年人为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做好准备——全球素养框架》。西方一些研究困惑于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的矛盾。一方面,全球素养框架倚重人力资本话语,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球素养框架彰显多元文化主义话语,旨在以跨文化沟通促成更包容、更平和的世界。“话语接合”理论为阐释二者何以共存、以何互补的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框架报告》对全球素养的意义建构以“文化”为缝合点,其缝合逻辑是: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只要人们具有足够的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和冲突就可化解,这个世界就是包容的、和平的、和谐的。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和殖民主义历史等经济与政治问题基本被淡化或被避开。根据齐泽克对“后政治”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判,《框架报告》带有明显的“去历史性”与“去政治性”的特点,服务于既有的全球资本主义格局。揭示OECD全球素养框架的霸权逻辑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云南普洱边疆少数民族春节的集体“拜年”场景中,指出其仪式活动与“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同构,通过对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分析,指出春节“拜年”仪式对建构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晴政府在戊戌变法时期,漠视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和政府形象建构,在传媒领域既无物质基础,又乏制度架构,更无权威话语,失去了话语主动权。当代中国要吸取历史教训:在媒介格局上,强化党媒和党的新闻队伍建设;在信息监控上,推行"以法治媒";信息内容上,建构代表先进文化的权威话语,以实现党和政府的传媒领导权,建构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1.
以电影《大话西游》为肇始的大话化是由网络兴起并借网络流行开来。互联网作为承栽化的新煤介,自身在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性与大话化的特殊结构和话语方式尤为契合.这种契合恰恰源于网络话语深层结构的民间性。研究互联网作为煤介如何作用于大话化的兴起、建构以及传播的动态过程,有助于理清大话化的民间语汇特性.由此深入理解网络语言本身具有怎样的民间色彩和话语规则。  相似文献   

12.
公共话题转换为话语,有两种方向性选择:公共话语或个人话语。排除公共话语出场的刚性条件,本文倾向于在表意明确的语用环境下选择个人话语,这是基于目标受众、时空限制、话语模式可复制性、关键词新颖度、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含量、语用成本、受众能量消耗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选择修辞化的个人话语,有利于重建"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的共同点,激发"人是修辞的动物"的潜能。个人话语是思想空间和认知向度的修辞化突围,但不是"去公共化",相反,前者并不拒绝非个人话语资源。非个人话语资源如何组织进个人话语的修辞结构,而又能摆脱公共话语压力,是表达者的个人智慧,也是心灵自由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话语是作辙话人用于组织话语,表达自己对话语内容的观点,涉及受众反应的一种方法。它既包括言语形式,也包括非言语形式,是多模态的。作者借助语料,以“多模态元话语”为概念,对其进行定义和分类,并指出它的识别标准以及模态之间的关系,旨在对全面解读作搬话人如何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受众连接、组织、解释、评价话语内容,从而对达到顺利交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况新华  徐佳 《海外英语》2012,(17):13-16
该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2009年奥巴马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典礼上所作的一篇演讲进行了语篇分析。文章以语言具有的三大纯理功能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演讲的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和主位系统的运作情况,试图从词语、句子结构以及语篇等不同层面探究奥巴马在演讲中是如何表明立场、鼓舞听众以及连贯全文的。该文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框架既可以用来揭示语篇的深层含义,又可以用来理解和解释语篇语义和文体特点,是十分有力的语篇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7.
晚清已降,西方"现代性"思想侵入中国文化肌理,致使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空间成为了一个危机场域。但是,徐志伟的著作《发现另一个"乡土中国"》钩沉了诸如鲁迅、梁漱溟等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关于中国乡村的"别样表述",从而剖解了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有益元素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结构,重新发现了"乡村"的复杂性及其独特价值,不仅为我们解决农村问题乃至于"中国道路"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也补充、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微博、SNS、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一直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承接与更新是技术和社会双重驱动的结果.这种既分裂又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几乎重塑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重要领域:一方面,它导致了网络文化的变迁,受众集媒介生产者和接受者于一身,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参与新媒体,与互联网“对话”;人们的生活中,真实和虚拟、线下与线上逐渐融为一体;新媒体的传播使人们的文化实践“脱域”,同时也加强了本土化认同,全球本土化趋势越发明显.另一方面,它也创造了极大的商业价值,新媒体传播带来了新市场、新模式和新力量,为我们铸造了一片供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商业新天地,但新媒体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商家和新媒体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轰炸的时代,新闻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修辞篇章(rhetorical discourse)具有五个特点:计划性、适切受众、动机性、反应性和适切形势。新闻报道符合修辞篇章的特点。新闻篇章的特点是“自我韬晦”、适切受众、反应性和追求说服受众。在全球化的今天把握新闻篇章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外报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essay analyzes a letter written by James Dobson to over 2 million constituents of Focus on the Family. The letter discusses the 1993 Fetal Tissue Research Initiative, and is a complex example of moral‐poetic discourse rising above the scientific ideal in American culture. I first employ a judgment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at Dobson's potential reading audience was being asked to believe. Second, using Kenneth Burke's distin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poetic meaning I examine Dobson's discourse as a moral‐poetic response to the amoral stance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Finally, I analyze the motive underpinning Dobson's discourse to understand the actions of Dobson's envisioned moral agent. This study found that Dobson provided a way out of the moral quagmire science has placed humans in by highlighting mankind's ability to morally act, thereby initiating an individual‐moral redemptive cy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