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韦公远 《武当》2012,(8):13
笔者居所楼前有一块练功场地,每天清晨有几十名练拳者在一名老者的带领下习拳练剑。他们从二十四式太极拳开始练起,继而练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个早晨下来至少能练习五六种套路(拳、剑),练完后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见他们会演练如此多的套路,笔者虽习拳十几年也自叹弗如。一日,笔者与其中一位习拳者闲聊,问:"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黄浩峰 《武当》2013,(10):8-8
受日本函馆太极拳研究会泽谷进会长邀请,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先生于8月10日前往传拳授艺,21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回国。此次授课共9天45个课时。普及班49人,教练员提高班20人,主要是函馆市和来自札幌在内的北海道各地的太极拳骨干。教学内容以传统85式杨氏太极拳、太极功法、推手和经典套路37式太极拳为主,还抽出课时教授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杨式太极拳初段位一段的单练和对打,提高了他们浓厚的习拳兴趣,亦对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4.
吴式太极扇     
[简介] 近年来,涌现了很多关于扇的武术套路。如:陈式太极扇、杨式太极扇、太极功夫扇等。根据掌握的资料,还没有吴式太极扇的套路形成,应广大吴式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我们创编了《吴式太极扇》这一新套路。经过几年来的习练和表演,得到了有关人士的初步肯定,为使这一新套路更加完善成熟,现将其整理成文。吴式太极扇的特点仍然是以吴式太极拳的身法步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孙建国 《武当》2011,(4):14
太极拳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套路及身法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双方知己功夫和知彼功夫的一种习练手段。通过一段时间或几年的太极拳套路的演练后,一定要通过太极推手的方法来验证是否合乎太极拳内外三合之要领。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太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古为今用,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应运而生。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剑套路突破了传统教学程式,焕发新的活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求。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套路,是以上世纪30年代杨澄甫宗师在北京所传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及68式传统杨式太极剑为蓝本,依据杨澄甫入门弟子崔毅士前辈所传套路由其嫡孙崔仲三先生编创,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系列套路练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8.
博文 《中华武术》2000,(1):58-58
由辽宁省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辽宁武协太极拳研究会承办的’99辽宁省首届“六陆杯”太极拳(剑、推手)精英大奖赛,于 1999年9月 2 5~ 2 6日在沈阳隆重举行。 竞赛项目有太极拳、太极器械、太极推手、太极技术、全能。太极拳包括42式竞赛套路,陈、杨、武、吴、孙竞赛套路及传统套路。来自沈阳、大连、鞍山、本溪、丹东等13个市代表队,一百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经过两天的拼杀,沈阳的李文利、陈桂红分获男子3项全能冠军;在太极推手男女共15项中,展开了激烈竞争,最后铁岭唐超获男子80公斤级冠军;沈阳王…  相似文献   

9.
目前太极拳运动已相当普及,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大众健身,都热衷于太极拳这一运动项目,但大多只重视太极拳套路的习练,太极桩功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太极拳技术水平提高慢,健身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通过查找大量关于太极拳及桩功的资料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总结了习练太极桩功的特殊作用与价值,以此唤起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桩功的重视,使更多...  相似文献   

10.
李秉慈,1929年11月生于北京。幼年为祛病健身而习武,追随太极名家杨禹廷潜心习拳达36年之久。 李秉慈体现了吴式太极拳“轻静柔化,紧凑舒伸,斜中寓正,川字步型”的风格。对吴式太极拳演练的转换,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斜中正、立身行”的定、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6,(4):3-13
2006年5月2~6日,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武术大学堂”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将在北京举行。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体全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认识哲理精深的太极文化,太极名家讲堂聘请太极拳主要流派著名代表人物亲自讲授,包括陈正雷、崔仲三乔松茂、马海龙、孙永田、和有禄。届时,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太极拳爱好者将和太极拳名家进行广泛而多元的互动和对话。强健身体,感受传统文化,太极拳爱好者们将和太极名家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五一”黄金周。 为了让即将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员快速增进拳艺,加深对太极文化的感悟,在太极拳名家讲堂开课之前,各流派太极拳主讲名家提前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敞开心扉,展开交流,他们通过各自多年的习拳、练拳和传拳的丰富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各流派太极拳的特点,实例印证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讲述练好太极拳的要领,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发展走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卢信友 《武当》2015,(2):18-21
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拳,同属太极拳六大派。因历史的原因,赵堡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起步较晚,科学化、规范化推广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太极门派。截止目前,赵堡太极拳还缺乏一套标准的初级套路,这非常不利于赵堡太极拳评段、竞赛等推广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浙江台州的卢信友老师在师父王海洲及各位同门师兄的支持下,依据赵堡太极练法旨要,结合竞赛要求,创编了"赵堡太极拳初级套路(讨论稿)",以期抛砖引玉,诚邀更多赵堡太极名家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搞好修订,最终形成赵堡太极拳初、中、高级标准架,以利于赵堡太极拳更好的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是珙泉煤矿一名退休工人,今年66岁,在1999年我患食道癌,手术后回家休养,当时身体十分虚弱。一次我散步时看见别人打太极拳,我就想我为什么不可以学一下?刚开始时我试着学24式太极拳,学会后,双花钱买了很多套路的拳、剑光碟,在家对着电视机学。在学习各种套路时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内容难记,各种套路容易混淆,我就把口诀抄下来,口诀不离身,一有空闲就背。再学习新剑、刀套路时,有时吃饭想着想着就手拿竹筷比划着动作,家人都笑话本人是太极痴迷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各个套路的口诀基本上能熟练记住。在练剑拳过程中,自己感到很轻松,从不感到…  相似文献   

14.
太极圆功     
魏刚 《精武》2007,(7):54-57
太极圆功外形简单内涵丰富。因为太极圆功的劲力贯穿了拳法始终,故习练者若依照此法长期苦练,即可把太极拳所包含的劲力练上身,然后把这个劲力带到套路中、带到器械中、带到推手中,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太极圆功包含了许多武林前辈的心血,现在我把它整理成文介绍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以便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龚编辑信箱     
一、来函回复读者发来E-mail请贵刊刊登一下红拳典型套路和红拳的十大盘功法。龚编辑答:上期本刊介绍了红拳的典型招法,下期我们会约请红拳名家介绍红拳的相关套路和功法。请您关注。江西省太极拳协会王慧钦(会员号000620)发来E-mail我有几个要求:1、希望能将2008年奥运会太极拳比赛冠军的套路制成DVD卖给我们;2、2008年奥运会武术(太极拳)比赛的时间及转播的电视台,这些信息能否在《中华武术》杂志上刊登;3、崔仲三老师编的太极操出了光盘吗?在哪儿能买到?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中外人民的青睐,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病、或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更把它作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选运动项目。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拳的起步时间晚,因此,很多人的拳打得不标准,给外界人的印象只是老头老太太在那"摸鱼",毫无美感可言,因此它的健身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中老年人能不能学好太极拳?怎样才能在学会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把拳打出太极味,打得规范、美观,真正使太极拳发挥它的强身健体的作用。我是2004年在我5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太极拳的。七年来,我从一个不懂太极拳的老太太,到2008年参加香港第六届国际武术节成为女子杨式四十式太极拳冠军队的成员。回顾自己七年来学习太极拳的经历,认真加以总结,相信对中老年人学习太极拳会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剑方 《武当》2008,(9):15-1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太极功法在整个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传统太极拳不是“太极操”,需注重内功的修炼和浑圆劲的增长。太极拳的拳势套路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综合功法,所有的身法、手法和功法都包含在里面,所以说“功夫须向架里求”。但在太极拳的实际修炼过程中,各种功夫并非均衡发展,也很难均衡发展。为能弥补常规练习中的不足,强化修炼整体内功,前辈太极大师在实际教练中总结出许多特殊的太极功法,作为有效的辅助练法,收到了奇效。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太极拳起式是引导太极拳练习进入意境和状态、由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对于统领太极拳整套套路、保证太极拳质量至关重要。起式动作不准确,套路练习的标准就会降低,质量就会下降,意念的走向和动作的规范性等就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太极五星锤”是清末民初武术大师李瑞东先生,根据太极拳师祖杨露禅大师所传的搬拦锤、指裆锤、撇身锤、栽锤和肘底锤五种锤法,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太极拳套路,具有刚柔相济,上下相随,技击性强等特点。整个套路分为春、夏、秋、冬四路,熔太极、八卦掌、形意拳于一炉,对习练者要求有较高的腰、腿功夫,且有较高的锻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教学的五先五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笔者在教学的方法步骤上进行了钻研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先功法后套路在进行太极拳教学时 ,不少教师只注重套路教学 ,而忽视了太极功法的训练 ,结果造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步子不稳 ,身子不正 ,动作松软无力 ,或者僵硬死板 ,达不到太极拳健身的效果。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一种刚柔相济 ,内外兼修的内功拳法。因此在初步传授时 ,要先进行功法练习 ,而后进行套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太极桩功、开合桩功、升降桩功、虚实桩功等 ,通过各种桩功练习 ,可以提高太极拳专项素质 ,端正身体姿势 ,沉稳重心 ,为学生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