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历史的、线性的研究,对于地域的、立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有朝此方向发展的趋向,但所做的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对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更少.而文学发展到清代,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特征突然显豁起来,尤其是以在清代处于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为代表.文章试图以江南地区为主,探讨了清代文学地域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宗族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宗族在我国渊源流长,至清代更为普遍和规范.宗族对清代社会秩序影响深远,其调整的事务往往为封建国法所鞭长莫及.本文以其伦理制度和族人自治为视角.力求准确地揭示其在清代社会秩序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考察清代徽州宗族留存的契约文书资料发现,清代徽州宗族在族内事务的自我管理上,凡涉及宗族全体成员的重大事务,皆通过合同议约的方式形成集体意志,以集体的力量来贯彻执行族内决议,从而实现宗族的自我管理。合同议约是清代徽州宗族自我管理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清代对乡、会试考官的甄选与简任备受重视,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考官任用制度。《清秘述闻》记载了清代历科乡、会试主考官、同考官的官职、籍贯情况。通过对清代考官籍贯的统计分类,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各地考官数量及其所占比重总体呈现出“前北多后南多”的格局,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直隶、山东、河南以及南方的江南、浙江、江西等地。这种地域的变化既与政局变动有关,又与一时学风变迁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学女性的数量与著述成就,远远超过前代。她们的社会文化功绩,应该从整体上考察评价。文学女性出嫁,带出父母家的家教,此种家教与夫君家的家教汇合,或互补或强化,形成家学传承的新推动力量。故可将婚姻视为一种机制,它既有生物性繁衍,也有文化的传承生发。同时,文学世家的多重或世代联姻,构建了新的世界,使得物理性的时空富有人文和人情意味; 姻亲网络覆盖了广大地域,以联姻为脉络,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性文人群体和地方性文学( 学术、艺术) 流派形成的基础。在宗族、科举、耕读传家理想等交织的传统社会语境中,姻亲网络中有文化资源的流转和地方文人社会的衍生,还塑造了多个“地域文化板块”。在“地域文化板块”的基础上,可以文学世家的联姻等视角来考察苏、浙、皖三省的联系,提出“东南三省文化整体观”之类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安徽贵池族傩文化的物质载体分为可移动的各色道具和不可移动的祠堂庙宇两大类,它们是古傩文化的物化形态,体现了传统宗族社会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即宗族重教是地域文化产生形成的人文基础,宗族社会的需要和着力营建,为地域文化产生并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宗族社会所创造出来的极具特色的文化物质载体,当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7.
宗族组织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司法权上实行有限度的自治。清代宗族调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调解程序、调解原则,并以和息议约合同形式留存下来,具有很强的约束效力。清代宗族组织承担了大量对于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任务,通过对大量民间纠纷的调处,达到了维持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泰州地域文化史上,清代的女性文学曾繁荣一时.清代泰州女性文人人数众多,创作成就显著.他们中大多数出身本地区文化世家,而家族化也因此成为清代泰州女性文学繁荣的最主要的原因与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家族碑刻为例,探讨清代粤东地区的祠堂兴修、宗族偿产的创立、日常管理与运作等问题,从而窥探宗族制度在清代粤东地区推行时若干实际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0.
晚清青楼小说的传播与南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后期以大上海为轴心,江、浙繁华商埠为辐射带,形成了极具江南文化意味的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青楼小说系列。清代后期小说的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演进历程中是独特的,从清代后期青楼小说叙事风格的地域化与传播走向、接受群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化;小说叙事主体的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濡染;小说的文化渊源与南方文化生态及相关的人文背景等层面来阐释清代后期文坛这一奇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