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曲萌 《考试周刊》2014,(55):22-24
山上忆良是日本奈良时期的诗人、汉学家。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留下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他咏叹的是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的是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深切地吐露对妻子儿女真挚的思念。本文介绍山上忆良的代表作《思子歌》及其序文,分析山上忆良如此喜爱吟咏子女和家庭生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代诗人。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全唐文》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如《红豆》用诗笔写爱情,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亲情和友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  相似文献   

3.
《风筝》是七年级上册中比较特别的一篇文章,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的意蕴,再加上时代的隔膜,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这篇文章因为包含着亲情的主题,而被编入了第五单元“亲情”单元当中。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之一,以至形成文字学史上专门的“说文学”。“说文学”以清代为最盛,同清代相比,明代对《说文》的研究则显得异常萧务,故这段时期的说文学往往被学界所忽视。本文从时代学风、版刻情况、研究情况、传承发展几个方面时明代说文学大体状况作了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对《将传统融入现代》一文的补充论述。讨论白先勇接受《红楼梦》影响的创作主体之外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只选择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来讨论的原因,并从创作经历、文学环境与背景等方面,对上述问题作了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7.
《子夜》在1951—1963年间的一元化格局时代被定向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范本进而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1970年代末这一视野开始遭遇挑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接受者重新对"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进行了思辨与探索,亦由之引发了反驳与再思考,《子夜》的接受呈现出质疑与认同并存,释解与驳难相生,挑战与悬置同在的多元格局。由于外力的迫压,"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等相关视野成为《子夜》接受无奈绕行的学术"暗礁",《子夜》的接受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欲改变这一局面,仍须对这两个命题进行再透视与再思辨,而不是悬置或回避。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学用书》将《风筝》教学定位于"亲情"。这样的定位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误读。通过《风筝》与鲁迅的另一篇作品《我的兄弟》的比较发现:"亲情"固然是《风筝》一文所涉及的内容,但却不是此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异质文化或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都有着多种层面的原因与复杂的机制。拉美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就是如此。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对《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与功利价值化不仅完成了《百年孤独》的中国化阐释过程,也使得《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得以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文学中充满忧患意识的最早诗集。其忧患意识丰富而深广:国运民瘼,世道昏暗,徭役兵役,人生短促,婚恋别离等,无不引发人们浓郁的忧患意识,它们是《诗经》时代社会政治状况的直接反映。《诗经》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在21世纪,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神道是日本本土的自然信仰。佛教于六世纪传到日本后,自奈良时期开始了与神道习合的过程。一方是产生于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一方是宣扬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信仰,两者为何能够习合?究其原因,社会外部原因虽不可忽视,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共通之处才是习合发生的最重要内因。通过分析论证,可发现神佛两教在多神及护法善神思想等方面均存在着相通之处,这些共通点使得奈良时期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习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最早的栽培国,也是古老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西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到了唐代饮茶的风俗空前兴盛。宋元明清到现在,饮茶的风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并发展成中国特色的“茶艺”。在中国唐朝时代扎根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由谴唐使传入了日本,在日本生根,并发展出属于日本形貌的“茶道”文化。从中日茶文化的区别和习惯的不同,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道”、美意识、及民族性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镰仓时代大量宋诗传入日本,当中就有不少苏轼之作.而日本五山时期又是苏轼诗词流行的繁盛期,僧人们纷纷学习起了东坡诗作,受其影响,他们创作的诗文中与苏轼相关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僧人们或通过提及苏轼之名,或引用其诗词来表达自身的喜爱、敬佩之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苏诗给这个时期的汉诗文所带来的影响.文章着重介绍日本五山文学中与苏轼相关的诗句,分析五山僧对苏诗的受容情况,浅谈苏轼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阴阳道与阴阳五行学说不同,它是在日本逐渐形成的.中国的阴阳思想在6世纪经过朝鲜传人日本.7世纪中期,天武天皇设立“阴阳寮”,形成了初具日本特色的“阴阳道”.自阴阳寮成立到奈良末期为日本阴阳道形成初期,此时它被视为是“珍贵的科学技术”.初期的阴阳道带有很浓郁的学术色彩,是包含有“历法”、“天文”、“漏刻”、“占卜”等与阴阳五行理论相关的综合学科.  相似文献   

15.
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正在构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儿童学概论。纵观多种儿童学概论的著述呈现了儿童学探究的学际综合性和多样性。本文以奈良女子大学教授浜田寿美男的《儿童学序说》所提供思路为线索,从生物学家尤克斯奎尔的环世界(umwelt)的概念出发,通过恩斯特.马赫、詹姆斯.吉布森的问题视角与探究方法,重新认识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立场与指向,从中尝试发现儿童学基本原理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割让了台湾。大量的日本文人随着日本船坚炮利的强势武力来到了台湾,进而来到厦门。内渡后的施士洁于台人和内渡台人心目中地位始终相当崇高,密集往来于西岑、泉州、厦门之间。或调解互控纷争,或探亲访友,或宴饮唱酬。1904年施士洁受命任厦门商务总会坐办,后主办贡燕业务,因此施士洁在厦门交游更为广泛,不乏有日本文人与之交游。残酷战争的硝烟和乌云并没有造成中日民间的仇恨和老死不相往来,离台内渡的施士洁以开放的胸襟和气度,开始了和日本文人的交往、唱酬、对话。  相似文献   

17.
严修(1860~1929),出身进士,官至学部侍郎,是著名教育家,与日本有长期交往史。其长子严智崇,曾任中国驻日使馆秘书。次子严智怡,曾任河北教育厅长。还有其他子女,均曾留学日本。严修家族在日本教育界、文化界、外交界拥有众多挚友,曾经进行过频繁的友好交流,堪称佳话。  相似文献   

18.
私小说是产生于日本 ,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小说形式。中、日私小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日本私小说的“自我”是自我封闭、不求进取 ,向内深深的反省 ;而中国私小说中的“自我”却在喟叹感伤中潜伏着进取、反抗、并伺机向外扩张个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作家的个人境遇、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因此,不了解"物哀"就难以深刻地进行日本文论与其他民族文论的比较研究。"物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物感"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物哀"与"物感"的解析以及二者生成的原因的追溯,进行一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与巩固率的角度来看,日本在明治时代实现了巨大的教育成就。本文认为,亲属制度是解释这一教育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迄今为止,这一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深入的学术讨论。由于日本的"同族"制度在家业的继承问题上注重"业"的做大而非"姓"的传承,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因此明治时代的日本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利用学校教育来解决长子之外的子女生活出路问题。明治维新后现代学校制度的成立和建设,为日本的家长提供了一个表达父爱母爱的最佳机会,这一"爱"的情感,也正是明治20年代刚刚萌芽、发现而又在30年代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