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2.
从1941年—1942年桂林人公报和桂林大公晚报先后筹办、创刊,直到1944年9月晚报停刊,9月日报全部毁灭,共出版了三年多,我是自始至终参加,亲身经历的。当时我担任日报和晚报的发行人,对外代表本报。但在报馆内部,我是副经理。主要是总经理胡政之总揽一切。1942年春天,由于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香港大公报停刊,金诚夫、徐铸成撤退到桂林后,即分任桂林大公报经理和总编辑,直到大公报停刊。因此,桂林大公报的主要情况,虽然事隔近四十年之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出版研究年会在桂林阳朔召开,对我来说,旧地重临,今昔对比,更加触景生情。记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在沪遭日寇无理查封后,1942年冬,自孤岛的上海内迁桂林。当时在这个“山水甲天下”的小小桂林城里,书店和出版社突增至120余家,大中小均有。著名作家茅盾、巴金、欧阳予倩、张天翼、邵荃麟、艾芜、熊佛西等群贤毕至。三家规模较大的印刷厂(上海迁来的“科学”,湖南迁来的“西南”,当地原有的“建设”),提供了出版书刊的有利条件;洋纸进不来,买不到,本地和邻省盛产土纸,质量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5.
1983年11月,我应邀参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桂林阳朔召开的出版研究年会,会后在桂林小住。桂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与会同志中,有不少是三联书店的老同志,在那敌骑纵横,烽火遍地,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年代,曾先后在桂林从事革命出版工作。旧地重逢,倍觉亲切,缅怀往事,感慨万千。在一次“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陈列馆筹备处”的座谈会上,谈到桂林文化供应社的情况,不少事为外界所不了解,同志们希望我写个材料。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文供社原社长陈劭先,应全国政协征集文史资料的要求,曾邀请邵荃麟、陈此生、宋云彬、傅彬然、杨承芳和我这些当事人聚会,委托宋云彬执笔,写成初稿传阅。以后由于一个政治  相似文献   

6.
徐德霞 《出版参考》2006,(10S):24-24
如果用几何曲线来描绘《儿童文学》43年的历程,那是一条起起伏伏的曲线。 曲折历程 1963年10月第一本《儿童文学》刊物正式出版发行。当时没有刊号,以丛书的形式不定期出版。《儿童文学》一问世就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和全国儿童文学界的热烈欢迎,第一期刊物一版再版,一共印了30多万册。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7,(3):28-40
【文彬附言】徐雪寒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我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启蒙导师。早在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初期,年幼无知的我只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桂林文化城,报考新知书店,就是他接待了我,让我成为出版战线上的一员新兵。他把着手教导我怎样在国统区销售、编印进步书刊,传播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茅盾在桂林创作出版的名著摄制的20集连续剧《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里,就我所知,介绍《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二月花》)一书在桂林出版前后的一些情况。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开始搜捕我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在党的精心安排下,茅盾夫妇同廖沫沙、叶以群、胡仲持等五人组成一批,化装化名秘密离港,经历了重重困难,通过日寇的封锁线和敌占区、游击区,于1942年3月9日安全抵达桂林。茅盾到桂林后,得到邵荃  相似文献   

9.
杨嫚 《图书馆学刊》2005,27(2):44-45
民国时期丛书的出版十分繁荣,其间短短几十年出版了大量古籍丛书。古籍丛书出版的兴盛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民营出版机构成为当时古籍丛书的主力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丛书集成》与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是当时古籍丛书的集大成者,它们的出版说明,民国时期的古籍整理、编辑与出版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中国出版优良传统研究》一书,是1992年5月在桂林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 的论文集。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召开的,主题就是研讨近现代中国出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覃静 《图书馆界》2011,(5):74-77
在对桂林在抗战时期的文献出版情况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馆藏中抗战时期出版物的存藏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阐述了桂林抗战时期出版物的特点,分析了其空前繁盛的基本原因,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桂林抗战时期出版物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刘飞锋 《今传媒》2006,(9X):50-51
2004年7月,我与10多名同事被报社派驻桂林记站,当时大家都一脸的兴奋和得意:心想,终于解放了!驻站山高皇帝远,报社管不着,地方管不了,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而且新到一个地方,有做不完的新闻资源,可以大显一番身手。  相似文献   

13.
一年前的春天,出版界曾经有过一场关于学术出版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学术出版,春天还有多远”。我当时对此表示比较悲观,学术出版的春天还很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在修建的广西桂(林)梧(州)高速公路,桂林至阳朔路段这条长67公里、修在喀斯特地貌上的高速公路,引发了政府与岩溶专家的争论,政府称这是一条连接桂北与桂东的重要公路,而专家则认为它会破坏珍稀世界遗产———桂林峰林地貌。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凭借时效性强的新闻专电在桂林新闻界独树一帜.当时,桂林市地区的通讯社较多,包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际新闻社、工商通讯社(附设于国际新闻社)、救亡通讯社(附设于救亡日报社)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师大出版社最近影印出版了广西桂林图书馆珍藏近半个世纪的孤本原作《陈宏谋家书》,这既是古籍整理出版的一件大事,也为研究陈宏谋及其所处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7.
《广西日报》昭平版初创时期194 4年 5月 ,日寇发动湘桂战役 ,桂林被迫疏散。当时桂林的文化人 ,一部分向重庆方向撤退 ,一部分则顺漓江南下 ,向平乐、昭平方面疏散。欧阳予倩先生领导的广西省艺术馆那时正在演出《草木皆兵》和排练《杏花春雨江南》。敌人疯狂前来侵犯 ,欧阳予倩手无寸铁 ,只得赶忙雇了船 ,带着艺术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家属向昭平方面撤退。差不多同时到达昭平的有桂林文委委员张锡昌、广西大学千家驹教授、桂林广西日报总主笔莫乃群以及广西工会负责人徐旭 (寅初 )、周匡人等 ,还有胡愈之的弟弟胡仲特等。这些文化人一到昭平 …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著名报人、新闻教育家俞颂华到广西办报之前,曾两次来过桂林。第一次是1936年1月,他当时是《申报周刊》主编,偕编辑石西民、娄立斋参加中国社会教育年会组织的广西考察团赴桂林采访。第二次是1937年底,南京沦陷,他托人将家属送到桂林,自己于次年春抵达桂林,安顿家属后,应聘赴湘西芷江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任教。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报刊的内迁以及在战时桂林创办的重要教育报刊——《广西教育通讯》的出版有其独特的出版业生态,抗战时期桂林教育报刊的文本内容及其历史价值从侧面呈现了抗战时期我国教育报刊出版事业的概貌.探讨这一时期教育报刊的出版对弘扬爱国思想、传播教育知识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在桂林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我们救亡日报同人在战火纷飞中离开广州,经肇庆、柳州,于11月7日晚到达桂林。当晚我和林林同志就到桂北略206号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找到了李克农同志。当时,救亡日报的社长郭沫若同志已由武汉撤退到长沙,广西政治情况又很复杂,因此,救亡日报复刊后的方针政策,以及筹备复刊必需的人力物力,都要尽快向郭社长和当时也在长沙的周恩来同志请示。于是,当即决定,由我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