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顺应了当今世界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课程目标向着增进健康以及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弹性化、人文化;课程模式日趋多元化等。尽管如此,但由于我国缺乏比较完善的“体育与健康”理论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滋养,因此通过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文化价值”和《新课标》中“师生角色转变”的分析,旨在给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别从体育课程本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等5个方面对近10年我国体育课程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体育课程研究的进步体现在:研究选题和视角广泛多元;研究对象和内容新颖深刻;研究方式和方法多样创新。不足体现在: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借鉴过滥,呈现出盲目引用国外理论的倾向;研究成果重复性强,缺少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研究成果应用性较差,在改善"青少年体质下降"上作用力不足。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体育课程本质从"概念界定"向"理性审视"转变;体育课程目标由"目标划分"向"整体优化"转变;体育课程内容和实施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开发"转变;体育课程评价从"理想化设计"向"可操作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是从小学到大学同步进行的整体改革。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文中简要列举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对比研究:体育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同过去单纯的执行大纲到参与课程的设计。解决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必须加强体育课程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了研究,研究结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有偏差;忽视了一线体育教师在改革中的发言权;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不明确,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不匹配等问题。并对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是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制定的依据,本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初步构想。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黄鹿 《体育世界》2011,(1):87-88
新时期下大学体育教师教学的改革研究,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构成。在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确定以后,体育教师需要认识大学体育教学过程,并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以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何鹏 《体育师友》2008,(4):42-43
现代社会条件下,出现了“三维健康观”,体育新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促进“三维健康”的实现;体育新课程从宏观上把握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同时充分尊重各地区、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权,为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打下基础。对于新课程价值的分析已有不少论述,但依然有必要进行再探讨,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课中进一步促进“三维健康”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课程对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理念和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深受竞技体育理念的影响,单纯重视技能目标的实现,缺乏德育的渗透,与现代综合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思想政治课程观的设立,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有了明确的目标,即“育人”。本文阐述当前高校公共体育在德育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就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剖析,给出了如何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德育建设、渗透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教育建立健康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是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实质的大胆构想和创新。它符合时代发展节拍,满足就业对大学生健康的客观要求,最终达到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霞 《体育科技》2006,27(4):7-9
采用文献和逻辑分析方法,讨论了现代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实现现代体育教育人文精神重建的基本设想。主要结论:现代体育教育要实现传统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由单一学科结构向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的转变;实现由成绩型向能力型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实现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亟需一场围绕大单元教学的课堂转型。研究依照课程层次框架,从预期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三个层次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理路,相应地,从知识、课程、教学三个方面阐释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理论适切和教学方略,以此构成全面的、动态的、指向实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分析框架。认为整体的知识观、创生的课程观、建构的教学观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追求知识“能力之知”、顺应课程“融通逻辑”、讲求教学“深层对话”的理论回应;应从“建构课程目标的层级体系,强化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实”“探索课程创生的提升路径,增进知识和经验的贯通”“塑造学生本位的教学关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来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的教学方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研究新课程目标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正负两面影响,研究认为: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人体的"三维健康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指出新课程目标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匹配;高校体育课程中"终身体育"教学目标并未实质性地得到落实;部分课程目标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等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新课程的人文主义倾向与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4):559-560,F003
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与评价等课程要素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现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发展学生潜能”等浓重的人文主义倾向。高校体育教师应重新角色定位,由“传道、授业”者转变为“传道、引导与合作”者;由“管理、控制”者转变为“组织与促进”者;由“师道尊严”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以尽快走进新课程。并与之形成角色融合。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主要运用专家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方法 ,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的困惑不解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目的是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表明 :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应首先明确课程目标特点及定位 ,体育课程目标应体现人文性 ;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应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对课程实践内容重新分类 ,推行教材“审定制”,突出教材的特色 ;课程体制改革应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打破单一垄断的课程方案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冲 《体育教学》2005,(2):12-13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及实施,体育课程以增进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带来了教学领域的许多实质性变化。而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最大的收获之一。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些我们已经建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它将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向理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系的两个迫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体育与科学》2004,25(6):82-84
在改革实践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策略两方面讨论构建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系的两个迫切问题。论述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变“课程为本”为“学生为本”和“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实现课程的局部改革向整体优化转移”的课程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忧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攀  张伟 《体育教学》2006,(5):28-29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2005年9月正式在全国颁布实施了,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一线体育教师,作为已经实验了四年的国家级实验区的一员,在自己的日常实践中,在与农村中学同行的交流中,我们面对新课标心情很沉重:体育新课标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一、农村中学体育新课标实践困难重重新课标和自己相适应的实验教材,以面向21世纪的人才观、健康观、社会发展观为出发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材选编上都有很多好的调整,但是却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似乎预料不足。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农村中学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步伐影响着整个国家体育与健…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向“快乐体育”教学转变很有必要性,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实施“快乐体育”教学需要正确理解“快乐体育”的含义,更新观念,提高体育教学的灵活性,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王革  卓莉  张驰  唐海军 《体育科研》2004,25(1):69-7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对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赞成《体育与健康》的提法,并肯定了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曹卫 《体育科学》2004,24(3):67-6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体育的人文性和体育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主旋律,成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教育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就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