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93乌洽会的新闻报道,是对新疆新闻界的又一次检阅和考验,证明新疆的新闻界是一支有较高素质和较强战斗力的队伍。9月1日,’93乌洽会开幕的当天,《新疆经济报》汉文版推出28个版(其中正报24版,乌洽会特刊4版),创造了新疆报业史上的出版新纪录,显示了年轻的《新疆经济报》的实力。《新疆经济报》9月1日那天,为什么要出28个版的报纸呢? 首先,为了配合’93乌洽会的召开,让国内外客商在开幕第一天就强烈地感受到新疆的开放氛围,展示新疆经济建设软环境的改善,以促成更大范围的成交。其次,《新疆经济报》作为政府机关报,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在重大经济活动中塑造自己的形象,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满足广  相似文献   

2.
2002年5月15日,《人民摄影报》一版刊登了《组照的困境》一文,提出新闻摄影目前出现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好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了”。文中以刚刚结束的2001年新闻摄影评选为例,《人民摄影报》第十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空缺的9个单项奖,无一例外是组照,第十二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复评暨2001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的8个金奖全是单幅。 另外,中国第一家开辟专题摄影  相似文献   

3.
1992年首次乌鲁木齐边境地方经贸洽谈会已落下帷幕。它是宣言书,向中外宣告中国已打开西大门,新疆和西北要大开放,要走向世界。它是宣传队,新疆和西北向世界宣传了自己,世界也认识了新疆和西北。它又是播种机,在全中国和全世界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这次盛会以其丰硕的成果将载入新疆乃至整个西北改革开放的史册。乌洽会的圆满成功,也有新疆新闻工作者的一份功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学会和本刊编辑部9月23日邀请乌鲁木齐地区新闻单位部分记者编辑座谈,回顾乌洽会前后的新闻报道,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展开新闻大战这些参与乌洽会报道的编辑记者,都有一种经历了一次战役的感觉。他们说,乌洽会一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员都赶来赴会,联合起来打通通向中  相似文献   

4.
新疆日报的乌洽会宣传报道如同乌洽会一样圆满成功,受到了自治区领导、区内外新闻界同行以及读者的广泛称赞。新疆日报对乌洽会的宣传报道,有几个显著特点或突破: 一是时间长、跨度大、阶段多、竞争激烈、有难度,这在新疆日报的战役宣传上是极少见的。跨度大,乌洽会的报道不同于以往会议报道,时间长达半年,从今年4月份就揭开了宣传报道的序幕,中间跨了星火会、七一、八一等几个大活动。阶段多,报道分为初期阶段、会前阶段、洽谈阶段。竞争激烈,在短短的9天洽谈期间,乌鲁木齐记者云集,350多名中外记者(尚不包括自治区各新闻单位的二线记者)活跃在洽谈的场内场外。当中外客商在紧张洽谈时,中外新闻记者们、尤其是自治区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也展开了一场紧张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外客商住宿分散,  相似文献   

5.
’92乌洽会始,这一令世人瞩目的经贸盛会便成为新闻大战的竞技场。’93乌洽会,新疆各新闻单位都派出阵容强大的记者队伍赴会,强手如林,竞争十分激烈。《新疆经济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锻炼记者的机会。’93乌洽会,这张年轻的报纸得到了锻炼,年轻的记者得到了锻炼。精心策划思路出新《新疆经济报》创办不到3年,记者、编辑50余人,业务、技术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我们要想在报林中立足,靠什么?新疆新闻界同仁评价我报时,常说“点子”新。这里,“点子”就是指思路。思路,是《新疆经济报》办报的重要依托。有好的思路,可以弥补人手、经验的不足,可以出奇制胜。《新疆经济报》创办不久,就确立了长远的总体思路,逐渐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某一个特定时期,都有阶段性的思路,于是有了一些引起社会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激烈的竞争中,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谁拥有了好的新闻,谁就拥有了读者。继周末版、文摘版、理论版、娱乐版、经济版等专版相继开辟之后,报界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法制新闻,纷纷开辟法制专版或专栏。如《新疆日报》的“人与法”专版,《新疆军垦报》的“法制苑”专栏等,登载大要案的侦破通讯,反映政法  相似文献   

7.
丁开 《新闻导刊》2005,(6):37-38
90年代初期,我国传媒采用组照或图片故事还仅局限于画报类的杂志中,报纸刊登的组照也仅局限于专栏,登个3、4张照片,报纸的摄影专版定位在欣赏性的画刊上,而一般的杂志没有组照的位置,就更别提什么图片故事了。1995年,《中国青年报》开全国报纸之先河,将每周一次的画刊改为了“报道类摄影专版。”《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北京青年报》、《粤港信息报》、《羊城晚报》等紧随其后都推出了以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为主体的摄影专版。1999年的《北京青年报》已发展到每周数版的专题类摄影专版。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之后,为了及时报道相关的信息,媒体间的新闻大战也拉开了帷幕,第一天的报道成为新闻大战的重头戏。由于成都离地震中心相对较近,当地主要媒体都及时派出记者赶赴汶川等受灾严重的地区采访报道。本文试图通过5月13日成都三家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地震报道专版进行全面分析,评述它们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9.
概况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第11届亚运会东道国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指示以及编委会的意图,以空前宏大的规模、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本届亚运会作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有重点的报道。从去年9月20日到10月9日,国内版除一版外,在二、三版共出亚运专版39块,海外版出专版43块;本报创办的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对开4版大型彩色日报《亚运新闻》共出17期,平均每期发行近10万份。这段时间的报道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前不久本报版面(包括海外版及《亚运新闻》),获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比特别奖,2篇作品、1个专栏获一等奖,6篇作品、2个专栏获二等奖,2篇作品、3个专栏获三等奖,5篇作品获荣誉奖。去年4月中旬,报社编委会批准了第11届亚运会  相似文献   

10.
1997年3月26日的《人民摄影》报第五版,以1/3的版面,刊登了我拍摄的摄影报道——《妈妈和我们欢度除夕》(一组五张),反映了青岛市大麦岛村的妇女郭素爱,为22名弱智儿童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的感人事迹.然而谁能想到,这组登上摄影专业报的摄影报道,竟是用一架普通的傻瓜相机拍摄到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98中国军民抗击特大洪魔的新闻作品浓缩成为一幅世纪之画,那么,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的摄影报道则是少不了的一道风景。从7月28日,战区部队投入长江干流抗洪抢险,到9月16日,抗洪部队班师回营,49天的时间,该报共出报30期,刊用图片428幅,其中,整版刊登图片9次,半版刊登图片8次。8月22日,该报增出8版,其中有4个版是新闻图片,数量之多,版面处理之突出,开创了该报历史先河,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为什么过去在该报充当补白、美化版面的图片,在这次抗洪抢险报道中,能与文字比翼齐飞,甚至在版面处理上有时比文字报道…  相似文献   

12.
拿起今年11月3日的《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和11月2日的《乌鲁木齐晚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第二版在我区首次发行的消息。阅读之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刊登在这三家报纸上的这同一内容的消息,它们的标题或有错误或欠妥。标题犹如新闻的眼睛,眼睛是容不得灰尘的。同一内容的消息标题在自治区有影响的三家报纸上同时出纰漏,这不能不发人深思,值得同行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当今我国纸质媒体已争相进入“读图”时代:增大图片使用篇幅,增加图片使用数量,更多的报纸则纷纷开辟或增加新闻摄影专版。一时间,新闻摄影专版成了诸多纸质媒体高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大旗,加强新闻图片报道的重要手段。作为浙江省惟一的省级晚报,钱江晚报在头版用大、用足新闻图片的同时,每周拥有5个列入前八版主要新闻版块的《每日新闻·瞬间》彩色摄影专版。一张每天32版的晚报,拥有这么多彩色摄影专版,在全国报业同行中间可能也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纪事     
自治区第四届好新闻评选揭晓自治区新闻学会主办的全疆第四届好新闻评选(报纸系统),历时7天于4月2日在乌鲁木齐揭晓。维、汉、哈、蒙、锡5种文字报纸共评出1988年度好新闻作品150件,其中包括:特别奖一篇(汉文版《新疆日报》评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特等奖1篇(维文版《新疆日报》通讯《团结的盛会》),一等奖作品20篇(汉文7篇,维文8篇,哈文3篇,蒙文2篇),自治区首次设立的舆论监督奖2篇。有41家报社参加了这届评选活动。经过基层单  相似文献   

15.
专题摄影与摄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开 《新闻知识》2005,(10):52-53
90年代初期,我国传媒采用组照或图片故事还仅局限于画报类的杂志中,报纸刊登的组照也仅局限于辟专栏,登个3、4张照片,报纸的摄影专版定位在欣赏性的画刊上,而一般的杂志没有组照的位置,就更别提什么图片故事了。1995年,《中国青年报》率令国报纸之先河,将每周一次的画刊改为了“报道类摄影专版。”《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华东版》、《火众日报》、《北京青年报》、《粤港信息报》、《羊城晚报》等紧随其后都推出了以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为主体的摄影专版。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专版,依附在报纸新闻版后面,是报纸上的非新闻版面。它不像新闻版那样,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也不同于专门的副刊版,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而是介于新闻版和综合性副刊之间。就《战士报》这样一张四开报纸的情况来看,专版一般安排在三四版,数量占报纸版面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宋夏 《传媒》2016,(9):43-44
《都市快报》于1999年1月1日创刊,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5年,《都市快报》推出了“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专版,并明确了“大众参与,不限技术”的定位,推出后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与喜爱。2009年之前,《都市快报》每周一都会推出专版“视觉新闻”,主要刊载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摄影图片。而自2010年开始,《都市快报》将“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和“视觉新闻”合并,并重新命名为“快拍快拍”。经过6年多的探索实践,该摄影专版形成了固定刊载模式,每周3版左右,刊载大众性和专业性摄影作品,为读者创造了一场场纸媒视觉盛宴,形成《都市快报》的一大特色。本文以《都市快报》摄影专版“快拍快拍”为研究对象,探讨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摄影专版的转型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民前线》报把抗震救灾报道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迅速启动战时办报应急预案,在一版开设《军徽耀灾区——记者亲历抗震救灾一线》、《抗震救灾快报》专栏,开辟《抗震救灾·专题报道》专版,大容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抗震救灾报道。从5月14日至28日,《人民前线》报共出版报纸13期(增刊2期),抗震救灾专版19个,副刊5个;刊发稿件308篇,其中文字报道188篇,图片120幅,较好地反映了南京军区部队抗震救灾的情况,受到上至军区首长、下到基层官兵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19.
1987年中国报刊的经营界出现了几桩不光彩的事。《中国广告报》西北记者站以新闻报道作交易,向企业索取经费。《中国人才报》欺骗北京郊区两个县的几家乡镇企业,让企业出钱办专版,以用一天报纸印两种的办法,把刊载专版的一张仅印了一小部分送给广告主。温州《致富信息报》也采用类似的伎俩,把一天的报纸印成3种,欺骗广告主。有影响的《中国记者》杂志把《中国广告报》西北记者站的丑闻列为1987年中国新闻界十大新闻之一。这些丑闻的发生是目前中国报刊经营,特别是广告经营作风不正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0.
平时只出4个版的4开报纸《新疆人才报》,为配合乌洽会的召开,于9月1日出了60个版,着重介绍了新疆的经济情况及新疆的优秀人才这——“电熔爆之父”叶良才、新疆畜科院院长郭志勤、卫生防疫专家蒋梦渔、发明家王延等人的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