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外刑法惩治职务犯罪立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务犯罪的日益严重,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难题,为了惩治和预防该类犯罪,各国刑法都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通过中外刑法在职务犯罪主体、职务犯罪的种类和职务犯罪的惩罚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立法比较,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2.
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分别以犯罪行为与犯罪人为重心,系统的进行犯罪分类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犯罪预防措施,这对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刑法学与犯罪学与之相呼应,也分别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前者主要关注犯罪的行为性质,所表述的是不同类型的行为在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上的差异,而犯罪学主要展示犯罪原因与犯罪预防个别特征的犯罪人的类型。因此,有必要以犯罪学为基础,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探讨犯罪分类,提出微观预防与宏观预防相结合的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3.
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分别以犯罪行为与犯罪人为重心,系统地进行犯罪分类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犯罪预防措施。刑法学与犯罪学与之相呼应,也分别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前者主要以行为性质展开,关注的是行为的法益侵害属性,竭力表述不同性质的行为在具体犯罪构成上的区别,而犯罪学主要展示犯罪原因与犯罪预防个别特征的犯罪人的类型。因此,有必要以犯罪学为基础,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探讨犯罪分类,提出微观预防与宏观预防相结合的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4.
较之一般刑事犯罪,有组织犯罪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更容易产生恶劣的社会危害后果,因此各国都将其作为犯罪惩治与防范的重点。法兰西刑事立法在有组织犯罪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上具有一定特点,立法上对该类犯罪的基本状况与特别类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了解与研究这些内容对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立法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犯罪分层是指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将所有犯罪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犯罪分类方法。犯罪分层理论既有刑事法上的意义,又有刑事政策上的意义;既有刑事实体法的积极意义,又有刑事程序法与刑事执行法上的积极功能。世界大多数国家刑法典采用犯罪分层的做法,但是,犯罪分层无论是我国刑事立法还是刑事法理论研究,尚处于未知领域。为此,我们欲通过对世界各国犯罪分层实践的现实考量,分析我国犯罪分层理论展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性提出我国犯罪分层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迅速普及和人们对之的社会依赖性的日益增强,计算机犯罪也急剧增多,波及到世界各国,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危害极大的问题。然而目前,世界各国在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其分类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归纳起来,主要从刑法学和犯罪学两个方面加以研究。鉴于此,我国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其分类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也应从刑法学和犯罪学“二元”角度出发,以准确把握计算机犯罪的特征;制定、修改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刑事法律;预防、控制计算机犯罪。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攀升,危害程度不断升级,日益成为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困扰法律界与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进一步遏止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蔓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本文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出发,通过研究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发现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从中找出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根源,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犯罪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认识和防范计算机犯罪,也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该文从计算机犯罪构成入手,分析计算机犯罪,提出防范措施,以达到预防计算机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制定了一系列刑事司法原则以及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以预防和打击有组织犯罪为中心目的,为世界各国构筑了国际合作的法律平台。根据我国的有组织犯罪的情况,我国应当在吸取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在加强有组织犯罪预防、完善打击有组织犯罪立法、加强司法制度建设及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等方面,积极探索,从而在预防和打击有组织犯罪方面主动应对。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刑事法律界所关注.如何有效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制订、完善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法律制度,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环节.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应当借鉴国际社会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立法的成熟经验,在实体上,修改或者补充刑法,建立专门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体系;在程序上,修改刑事诉讼法,设立适用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上,进一步强化、完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犯罪预防及其治理的综合性立法;在司法体制上,确立少年法庭体制.  相似文献   

11.
共同犯罪理论中若干争议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关于片面共犯,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之争;肯定说中,对肯定的范围,意见也不一致,比较起来,以片面有形帮助犯说为可取。二、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意见也有分歧。笔者认为,宜分为两类:即以分工为标准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以作用为标准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不过第一类中只有教唆犯是法定的共同犯罪人的一种。三、教唆犯是否具独立性和从属性的两重性,亦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笔者主张应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论述教唆犯的性质。认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教唆犯,确实具有两重性,但独立性是主要的。据此.对反对意见逐一予以适当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分析G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可以看出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团伙犯罪增多,犯罪主体主要是逃学或辍学青少年且呈低龄化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体制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原因是农村教育与管理的缺失,主观原因是留守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高。我们应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与监护体系,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学校因素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当前大学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高校德育工作薄弱、对法制教育的不重视、学校管理工作存在漏洞、校园文化建设的缺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因此,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被胁迫犯罪的侦查与审判有过于简略之嫌,这源于我国刑法对被胁迫犯罪欠缺详尽的规定。传统的"胁从犯"在理论上作为共同犯罪人的分类,限制了被胁迫犯罪的范围。被胁迫犯罪应当在理论及立法上有其独立的地位,应当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以便对司法实践能够有明确、细致的指导,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刑事正义。  相似文献   

15.
李明华 《中国德育》2006,1(11):36-39,74
中学生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违法犯罪主要原因是中学生身心发展失衡、教育失调和社会文化失范。要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就要建立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预防体系,包括组织网络体系、维权保护体系、教育监护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反思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学校及社会都负有重要的责任。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具有作案动机单纯,团伙作案,抢劫对象也是未成年人,抢劫数额小但次数多以及作案手段多为语言胁迫等特点。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并建立起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联动防范机制,同时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介绍贿赂罪的犯罪目的研究在该罪的所有争议研究中,相对薄弱,甚至虚无。介绍贿赂罪介于行贿罪与受贿罪之间,在犯罪构成及社会危害性程度上,三者皆紧密联系,构成一个阶梯性的犯罪体系。尽管刑法明文规定了行贿罪的犯罪目的。受贿罪的立法规定中也隐含着犯罪目的,而对介绍贿赂罪的犯罪目的刑法既未作明文规定,从语义上也看不出有所隐含。但从法律解释学的角度出发,介绍贿赂罪也应该具有犯罪目的才是正确地反映了立法原意和这三罪的构造关系层次。同时,将介绍贿赂罪的犯罪目的界定为谋取经济利益,并将该目的解释为情节严重之情形之一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之规定,教唆犯罪是隶属于共同犯罪的一个下位概念,因此,教唆犯罪是被作为共同犯罪来加以界定的。但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唆犯罪都能构成共同犯罪。鉴于此,我们对教唆犯罪未遂形态的研究应建立在把教唆犯罪划分为独立教唆犯罪和共同教唆犯罪的基础之上,且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刑法典有关教唆未遂处罚原则之规定缺乏合理性,违反了刑法基本原则,也放纵了犯罪。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教唆犯罪的未遂形态进行重新界定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减少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日益关注的焦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安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必须研究与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系统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的关系。以建立良好的家庭防犯体系,从而减少和遏制来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