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允价值是一把双刃剑,过去我们只是在理性上认识到这一点,2009年金融危机中各方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责难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公允价值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风暴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自2006年进入新会计准则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便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公允价值出现在新会计准则中的意义在于它使相关会计要素与以往相比,在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产生鲜明差异。然而,当前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及实践尚待完善,我国财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立足于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特点、优点及难点,提出在财务会计中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高房价的相关联系,高房价形成的成因,公允价值来历的渊源,我国引入公允价值的背景,分析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实际审慎应用过程中面临的现状及问题,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与高房价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单评述和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体现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与此同时,公允价值因次贷危机在国际上却遭到了质疑。公允价值何去何从?从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的关系辨析、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公允价值运用的展望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证了公允价值是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同时论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会计处理上,采用了更能反映经济实质的处理方式,并适当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首次以计量属性的方式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5种计量属性。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其他计量属性进行了比较探讨。通过比较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并有利于多种计量属性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浅析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作为一种新的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为知识经济时代大量涌现的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提供了更加合理、更加有用的会计计量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及计量属性,浅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允价值计量以其信息相关性优势成为解决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有效手段。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相关质疑,应坚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目标定位,厘清会计问题与体制问题的界限,完善公允价值计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大力倡导运用面向现在和未来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允价值属性进行会计计量。我国自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为了跟国际接轨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就导致相关准则中出现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存的现象。结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和财务人员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用的困惑,特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谈谈双重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问题,从而消除财务人员在这一问题上的疑惑。  相似文献   

9.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是当今国内外财务会计探索的复杂问题,尤其在我国市场环境不活跃的状况下,公允价值计量难度更大。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准则逐步得到完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却限制着其发展与应用。所以,只有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加以重视与培养,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才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借鉴和弥补了前人在相关层面的研究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并以卢因行为模型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充分对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进行一般性分析,提出了培养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该准则体系中提到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本文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相关内容进行阐释.同时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现阶段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计量属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应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公允价值合理应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6-19
文章讨论了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模式与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模式的交叉比较分析,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模式则应归属会计确认程序中的一类,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模式以及历史成本模式中均可以加以应用,同样地,历史成本也可应用于以上两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相关准则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再度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增强我国银行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将对习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技术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文章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中的运用进行了相关探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这是我国计量的一次飞跃发展。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我国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难度,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运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新规定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公允价值计量因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被广泛运用。文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具体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最后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计量属性,终于还是纳入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本文从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人手,剖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范围,针对其易操纵性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合理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自2007年1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实施已有三年多.准则中明确了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体现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具有的优越性入手.在会计计量的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6年9月15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公允价值计量发布了一项新准则: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提出了改进性指南,并且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要求做出了回应,规定公司应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信息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收入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披露。鉴于我国于2007年起进入公允价值的应用阶段在长期股权投资等17个准则中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存货等3个准则中参照其他准则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因此研究并比较FASB的最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会对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1SFAS NO.157的主要内容1.1范围。规定了一些不适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会计公告,如《以股权为基础的支付》(Share-Based Payment)和APB NO.43,Chapter4,“Inventory pricing”等。1.2公允价值的定义。SFAS 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  相似文献   

19.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公允价值计量推上了风头浪尖,银行家纷纷抨击公允价值是引起这次经济后果的根源,公允价值在未来是否有必要继续采用成为焦点.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后果的积极作用和其所存在的经济弊端以及我国在实施公允价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允价值会计和盈余管理两个话题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焦点问题,随着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在新会计准则的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的正负双面影响,本文通过针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析,帮助投资者清晰识别投资对象如何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