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初期,古代印度的四大种姓就已形成.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团体.按照种姓制度,人一生下来就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种姓.种姓的出现,与阶级社会形成时期的社会分工有关.种姓制度,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但在印度的社会中表现的最为典型.在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中规定有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也称作"瓦尔那制度"(参看本期《古代印度的瓦尔那制度》一文).  相似文献   

2.
《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后吠陀时期权威性的法典。它是古印度社会历史沉淀的产物。从《摩奴法典》的婚姻家庭法中折射出的古印度法文化代表着这一时期法文化的共同特征。以法典的婚姻家庭法为视角.对这一时期古印度的法文化的特点以及各特点的形成原因、表现和社会影响作一分析,便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古印度法系和法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类型】新授课【知识目标】1.充分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2.掌握佛教的产生和流传,对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所了解。3.充分认识古代社会阶级关系,主要掌握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事例,积极领悟政治、法律、宗教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国家职能。【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作为古代埃及最为伟大的建筑,金字塔代表的是整个建筑成就,展现了古埃及古老风俗、阶级关系、文明成果等。2.佛教  相似文献   

4.
一、单项选择题1.迄今为止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是()。A.《乌尔纳姆法典》B.《苏美尔法典》C.《汉穆拉比法典》D.《俾拉拉马法典》2.古代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同时也是世界法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体系之一是()。A.伊斯兰法B.罗马法C.古希腊法D.古印度法3.种姓制度为下列哪个法所特有()。A.古希腊法B.古印度法C.日耳曼法D.教会法4.今天伊斯兰国家中仍将《古兰经》奉为宪法的是()。A.伊拉克B.阿拉伯也门C.沙特阿拉伯D.阿拉伯联合酋长国5.普通法的基本原则是()。A.遵循先例B.程序先于权利C.正当程序D.自由心证6.日本法属于()…  相似文献   

5.
古印度后吠陀时期是奴隶制确立巩固时期,社会各种主客观因素与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促使《摩奴法典》的颁布。它虽是宗教性法典,却已经具备了一般法典的基本特征,它是古印度社会宗教教义与世俗民风的融合体。正是该部法典才使古印度原本无序的婚姻状况开始走上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法典以法的形式所作出的规定,对深化婚姻制度,规范婚姻各方的行为起着重大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种姓制是印度社会独特的一种等级制度。印度独立后,采取了种种措施以消除种姓问题,种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种姓制残余依然存在,“新佛教运动”的兴起表明了种姓问题依然严重。而种姓制度是与印度文明、印度人的思想观念紧密相连的,加上种姓政治的出现,使得这一制度有了得以延续的载体,所以根除它是很不容易的。但只有根除它才能使印度这个文明古国焕发青春,因为它仍是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G·S·古里,印度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192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印度孟买大学任社会学系系主任。他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学者之一,有一定影响。其名作《印度的种姓和种族》发表于1932年。1950年,在此书中加入《阶级和它的作用》一章,并作了补充和修改,改名为《印度的种姓和阶级》(Caste and class in lndia)出版以后一再重版(这里介绍所  相似文献   

8.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印度"一节中,在讲到印度的等级制度时,讲了"种姓"制度.由于各种姓之间在社会地位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人们往往把"种姓"同"阶级"误为同一概念.其实这二者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下面仅就我个人的理解对这两个概念做些说明,以供教师参考.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印度古代文化中的“阴性原则”,是一种母权时代的遗留物,其特点是:女神崇拜、尊敬妇女、性力迷信、以农业经济为物质基础。但是这种“阴性原则”在印度却是以否定的方式阐明的。古代印度文学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对妇女的尊崇与蔑视、歌颂与诅咒矛盾交织的状况。本文着重探讨两大史诗和《摩奴法典》如何反映了“阴性原则”的演变,并试图窥见这一演变过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古代等级制度是历史复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辅导高三学生备考时,我把它作为一个单项,提出13个问题,进行专题复习训练,效果不错.这13个问题是:一、古代哪国实行哪种等级制度?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雅典梭伦改革时实行了一种等级制度.高丽王朝实行田柴科制度.法国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二、时间:种姓制度:雅利安人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形成.梭伦的等级制度: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时制定.田柴科制度:高丽王朝前期.即10——12世纪.法国封建等级制度: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还存在.民族分化政策:中国元朝.三、规定:  相似文献   

11.
原始宗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原始人的生活。原始宗教思想对“习惯法”起了造模定型的作用。无论是古代印度、古希伯来,或且封建社会的伊斯兰国家宗教经典《摩奴法典》、《摩西律法》和《古兰经》都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律典籍,宗教经典成了法律的依据和基础。纵观历史,古代受宗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法律,在法理思想上不完全健全,甚至有些扭曲与变形。表现在:集立法与执法于一身,人治大于法治;缺乏平等原则,法律不公。宗教法规反映法律的初级性特点。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幅提升,宗教对法制的影响也必然弱化。从历史角度看,政教分离是进步现象,也有利于法律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应当崇尚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拜占庭9世纪后期至10世纪是一个编纂法律的时代,先后颁布了《法律手册》《序言》《帝国法典》和《市政官法》等重要法律文献。《法律手册》与《序言》是适合帝国内部法律实务界使用的重要法律典籍。《帝国法典》是对查士丁尼法典的改造和更新,实现了瓦西里一世将查士丁尼法典进行希腊化修订的愿望。《市政官法》则是一部非常重要而实用的城市管理法规,包含很多关于市政管理和商业行情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印度早期佛教如何对待种姓制度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著作里,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论很少,而且也未能作出深入、明确的分析。就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代表著作来看,V.A.斯密司的《早期印度史》对佛教几乎无所论述;《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关于早期佛教时代的两个专章也未论及佛教政治思想。再就印度本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代表著作来看,《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有一节专论佛教教义,组织与早期发展史,而关于佛教对待种姓制的态度,则只是简单地说“婆罗门之对优越种姓地位的要求遭到了反对,但是种姓制却因刹帝利是高于婆罗门的种姓的教条而暗暗地被认可了”;R.C.马占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也只是说佛教“反对婆罗门所僭占的优越地位”。他们也说明了一些历史事实,但是由于没有联系到当时历史条件与阶级矛盾特点来进行分析,所以没有能充分阐明佛教种姓制度观的真相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萨瓦卡尔是印度教民族主义领导人,其思想对印度影响至深,包括独特的种姓制度观。他号召改革种姓制度,谴责种姓通婚限制,要求根除不可接触制,同时却对种姓的团结和稳定念念不忘,充满矛盾。究其原因,是社会理想主义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折服。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太子成道经》叙述释迦牟尼从其母“右胁出身胎”、“袖中生,,出。这与印度古代的种姓等级制度密切相关,是婆罗门教所谓不同种姓的人从梵天不同部位生出的神话之体现。“右胁”出生主要是秦汉以后“尊右卑左”观念的影响;释迦太子出生后“九龙吐水”洗浴其身。“九龙,,是佛教输入后中国化的产物;释迦牟尼娶妻时所问“三从”,是借用儒家提倡的妇道。来表明印度古代妇女在宗法家族中的卑微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梵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梵天,亦称大梵天、大梵天王或梵童子。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神,与护持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并称为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变为佛教世界中的色界天主。每当佛出世,必定最先来请转法轮,而且常与另一位护法神——欲界天主帝释一起,从天而降,侍卫于释迦牟尼佛之左右,称为左右胁侍。从《摩奴法典》所载及有关图像看,行迹不定的被婆罗门教奉为宇宙至高神的梵天,多作四面四臂,形象颇怪诞。那么,佛化以后,梵天仍是保持原来形象,还是按照佛教要求重新塑造,这虽在佛经和佛教艺术中有迹可寻,但都比较朦胧,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上,我们可一睹其形貌。克孜尔石窟第13、17、38、69、100、114、175、186窟,各绘一幅昙摩钳太子求法焚身的本生故事画,描绘释迦牟尼佛前生为昙摩钳太子时,深乐正法,遣使求索。为试  相似文献   

17.
印度神话中梵天的形象与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其演变轨迹反映了印度宗教的发展变化与古印度人的宗教和哲学思索。创造神梵天在早期婆罗门教中成为至尊的主神,反映了婆罗门教时期印度人对宇宙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哲学思考。梵天创世神话演变为摩奴参与创世的神话是北印度神化婆罗门的历史反映。梵天的虚化与其固有的神性有关,也是列国时代英雄崇拜取代婆罗门祭祀崇拜的反映。随着偶像崇拜的印度教取代祭祀崇拜的婆罗门教,祭祀神的代表梵天失去了其主神的地位,神性被虚化了。  相似文献   

18.
小说《微物之神》的故事是作为一种空间实践加以叙述的。《微物之神》通过多维的空间边界的建构、交叉、跨越、相互作用及其解构,推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揭示印度社会的性别、人种、族裔、阶级、种姓、宗教、政治和文化等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二大史诗之一,对印度乃至世界影响很大。史诗既是诗歌又蕴含历史事实,以诗为表,以史实为里,诗史浑然为一。史诗的内核是历史。史诗《罗摩衍那》也是一部史学作品。史诗《罗摩衍那》表达一定的史学思想:其一,宣扬“达磨”精神,主张以法治国。宣扬“达磨”销蚀人民的反抗精神。消极作用是明显的。提出以法治国理念,对印度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其二,崇尚种姓制度,维护社会不平等。种姓制度经史诗《罗摩衍那》张扬,成为印度社会一种意识形态与世界观,是一种时代思维与社会思想。崇尚种姓制度的史学思想是史诗一大弊窦。其三,鼓吹宿命思想,要求甘受命运摆布。史诗《罗摩衍那》鼓吹命运注定论,灌输听天由命,屈从命运摆弄的思想是起消极效应的。其四,推崇贤君明主,倡导民本和谐政治。贤君明主治世,以民为本,倡导和谐政治,这是史诗人民性思想体现,是史诗一个闪光点。其五,初露唯物论彩霞,彰显革命性精华。史诗《罗摩衍那》提出许多叛逆性的异端思想观念。尤其显露出唯物主义思想光辉,这是最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低种姓集团的参政意识逐步提高,低种姓政党不断涌现,种姓协会日益活跃,使低种姓成为印度政坛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种现象除了低种姓自身政治意识的觉醒外,与政党对种姓的利用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密切相关。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双重性的特征。一方面把印度引向民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则把印度保留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中,这将大大延缓印度社会在整体上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