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身份》这部小说避开了他惯常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述了一则日常生活中的情爱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香黛儿的身份焦虑以及在焦虑中的挣扎,是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让-马克的"爱"中得以拯救。本文主要透过身份焦虑来探索身份的特征,以及解除焦虑的方式。每一个人背后的焦虑、恐惧、烦躁均是出于一个原因:缺爱。唯有出于真理的爱可以给人长久的满足与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深入解剖米兰·昆德拉的存在观,发现其小说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昆德拉以“人本”为基线的小说,切合了“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深入解构米兰·昆德拉的存在观,为我国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打开了新的文学艺术视角,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草枕》,被誉为是一部"以美为生命"的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非人情"的美学理念;而"媚俗"则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反复叙述的关键词。本文试图将"非人情"与"媚俗观"的美学内涵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矛盾特性,并探究二者在人类境况中存在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莫言 《考试》2013,(1):1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新书《相遇》在台湾出版时,特意写给台湾读者一封信,他说:"所有我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欧洲,也就是在一个台湾读者所不能嘹解太多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当中。但我更感幸运能由你们的语言出版,因为一个小说家最深的意图并不在于一个历史状况的描写。对他来说,没有比读者在他的小说中寻找对一个政治制度的批评来得更糟的。吸引小说家的是人,是人的谜,和他在无法预期的状态下的行为,直到存在迄今未知的面向浮现出来。这就是小说家为什么每每在远离他小说所设定的国家的地方得到最佳的理解。"我不敢说在米兰·昆德拉之前我说过类似的话,尽管我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尽管我不敢  相似文献   

5.
不朽在人类的生存境况中,有着无数种的可能性,因此便有了人们对不朽可能性的追问与意义的探究。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朽》正集中追问了这个问题。小说以不同个体对"不朽"的态度为主题,将现代语境下的"不朽"与历史意义上的"不朽"相交织,让读者去探寻不朽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基于内在的思考,两位作家关于"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8.
小说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曾给人以美妙的享受,但若有人猛一问:小说是会么?也许会使人茫然。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它似乎不言自明,连小学生就能分辨出什么是小说,什么不是;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们对它的本质的探讨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我们要谈的是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它代表了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种新的小说理论思潮。 米兰·昆德拉一向以小说家著称,他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曾引起中国读者的强烈兴趣,而他小说创作上的成功与他的小说观念密不可分。他那别有见地的小说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  相似文献   

9.
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在探询存在问题过程中,人的自我一直贯穿始终.在昆德拉的小说中,人对自我的把握、追求并不自由,自由选择只是个“浪漫的谎言”,因而总是失败.但只有在失败中人们才会获得“顿悟”,达到真善美圆融交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9,(2):47-52
米兰·昆德拉与卡尔维诺都是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两人在自觉进行小说创作实践的同时,又注重建构各自的小说诗学。两人在小说诗学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注重在小说叙述节奏快与慢的书写中找到平衡,这与现代社会对小说的侵袭密切相关;两人在对模糊与精确的主题书写中有着明显的后现代小说的痕迹;两人在讨论小说与政治、哲学等的关系中引出了百科辞典型小说的概念,这为后来小说的书写可能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创作规范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8,(7)
曾经有段这样的对话:"昆德拉先生,你是共产主义者吗?""不,我是小说家。""你是持不同政见者吗?""不,我是小说家。""你是左派还是右派?""我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是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在追求一种纯粹的小说创作之路,他拒绝所有关注他私生活的人,不愿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保持着克拉玛所认为的悖谬的布拉格精神,独自嘶吼着怀疑的声音,指向每一个当代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在世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体现了他对小说艺术的理解与创新.其中出现的大量对梦境的描写,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从小说结构和主题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对文本的细读,阐释了梦 境在小说中的诗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在世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体现了他对小说艺术的理解与创新.其中出现的大量对梦境的描写,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从小说结构和主题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对文本的细读,阐释了梦 境在小说中的诗学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句话:"法国的大革命如果不断地发生,那么世界将多么可怕。但即使那么可怕的事情,它发生了,随着年岁的过去,时间慢慢把血腥的东西抹去。"因此,对于最珍贵的生命,虽然不能预示它会怎么样,但人生一定要现实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不要那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之轻。我们每个人都奔走于这个现实世界。小说中的托马斯对女人既渴望又畏惧,虽然娶了特丽莎,但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特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在他的小说《无知》中将自身对流亡的深刻体验与哲学思索融合在一起,探询了人在流亡这一特殊境遇下的生命存在,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流亡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首先简单介绍了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内容简单,以此为基础解析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伦理环境、人物的伦理身份以及伦理线、伦理结。从中可以看出米兰·昆德拉创作情感的复杂性;结合具体伦理环境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体会作者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独具特色的艺术布局。  相似文献   

18.
陈秀娟 《现代语文》2007,(11):74-7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致力于探索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状况,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些存在关键词来进行这种"存在之思",本文对昆德拉作品中出现的媚俗和激情这两个重要的存在关键词进行分析,借此来解析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19.
《学习之友》2011,(2):14-15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这样写道。这句话值得今天的中国人仔细品味。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中国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笑忘录>模拟双主题变奏曲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遗忘"和"笑".小说深刻揭示了遗忘作为一个历史学命题,是极权主义借以用来奴役人民的根本方式;作为一个人类学命题,遗忘则是人类死亡的一种形式,与人类的"存在"根本对立.同时,小说以嘲讽的口吻对"天使"的笑和"魔鬼"的笑作了解剖,指出所谓"天使"的笑声乃是极权主义与儿童心态结合的产物,是人的精神状态沉溺于幻想和蒙昧之中的外在表现.而"魔鬼"的笑声则是因为徒劳的抗争和无力的愤怒所导致的一种特殊心态,它被昆德拉命名为"利多斯特"(Litost),是一种自我嘲讽、自我惩罚的施虐-受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