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2.
韦泱 《出版史料》2007,(2):76-91
引子 生于1920年,从十八岁便开始尝试做编辑的滋味,在以后七十余年(1938~2007年)的岁月中,始终以编辑出版为自己一生所专注的事业。他就是年逾八十七岁高龄的丁景唐先生。如今在上海石库门“慎成里”旧居,他依然与书为伴,以书会友,为书事、为文事而操心忙碌着,依然在书堆中“皓首穷经”,孜孜不倦。  相似文献   

3.
产妇抑郁症     
从事育儿工作六十多年的日本老人松田道雄在书里提醒产妇要调节心情,“产妇因抑郁而自杀的事件常有发生。”我对他的提醒很不以为然。因为人家孕妇抑郁的时候,我正享受着美好人生,买漂亮的孕妇装,做孕妇瑜伽。我想以我如此积极的心态,做个快乐妈妈绝对没问题。可是我错了。  相似文献   

4.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5.
老爸彭东海,年届40,头发稀少,自称“聪明绝顶”,挺着个啤酒胜,预示着胖坛上将升起一颗新星。老爸给我买了许多书,我将它们胡乱地放在老爸为我做的小书橱里。老爸常望着这些书说我幸福、我不能理解。于是,老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26年前,在湖北大冶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乳名叫细毛的小孩子,很爱看小人书。妈妈给他一分一分的钱,他都攒起来买了书。一次,妈妈给他3角钱,让他去30里外的栖儒桥把寄往在一个奶妈家的侄女接回来。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想,3角钱可以买两本小人书哩,他决定省下这3角钱。早上6点,他出发了,在坑坑洼…  相似文献   

6.
“两周的外地访问,只碰到一件‘糟’事。”客人走下飞机,握着我的手说。听了这话,作为他这次采访项目的一个安排者,我为之一惊,正想问他,但没等我开口,他接着又说:“那就是:我几乎认不出我的第二故乡——重庆了。”他粲然一笑,然后郑重其事地向我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要写本《西行漫记》那样的书,为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点工作。”这位客人,就是在美国久享盛名的记者兼作家白修德(THEODORE H·WHITE)。他  相似文献   

7.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8.
灵魂人物是主编 这套丛书并没有什么刻意的人为的“策划”。如果一定要说策划,我认为“策划”(这里可以理解为“选择”)一个好的丛书主编至关重要。 我也见过若干主编,在不少情况下,他们只是挂个名而已,并没有做什么实际的工作。我们这套丛书的主编何满子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为这套书的  相似文献   

9.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读者在一封来信中讲了在看到《成人格林童话》时的震惊:“白雪公主”在这里竟然是个骄傲自大、甚至与父亲有不伦之恋的女孩!书上写着“作者格林兄弟,编译者谭理”。对此,我却有不少疑虑,第一,这书是合法出版物吗?第二,这样的书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据了解,台湾旗品文化公司去年从日本引进了《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作者“桐生操”是两位日本女作家共用的笔名,台湾版译者为许嘉祥。《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是参考学者的分析,以《格林童话》初版为范本,再  相似文献   

10.
他虽已鬓发斑白,胸膛中却搏动着那样年轻的一颗心;他虽然从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地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就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72岁的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丁老在延安“抗大”读过书,在延安清凉山办过报。此番他参加全国地市报“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学术研讨会”回到延安,真是感慨良多。听到人们叫他“丁老”,他说:“当年我在这里,人们都叫我  相似文献   

11.
8月份,我们在社里开第七期传媒沙龙的时候,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在报社搞技术的小伙子找到我,他说很高兴参加我们杂志组织的传媒沙龙活动,这次来还给我带了一份礼物。说着,他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送给我,“请指教,这是我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虚拟化技术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12.
朱述新总编辑于今年4月出任北京出版社社长。但人们依然习惯地称他为“朱老总”。匆匆地,我走访了他。“朱老总,您有什么新打算?”“没有什么更多的新打算,我们仍然像过去一样,坚持出好书。”他加一句,“没有好书一切都谈不上,”然后又加一句,“当然,进入市场经济,不只要出好书,还有卖好书的问题。但前提仍然是出好书。你只有“‘天生丽质’,才能在读者中受宠。”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陕西作家称作“陕军”,那么安黎就是“陕军”中新崛起的一彪“独立特种兵”了。他的文化根系是扎在黄土深厚的三秦大地上的,但他的小说却与以往陕西作家的作派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为安黎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操作方法都带有较强的现代气息,而同以柳青大宗师的传统小说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我对安黎的读书、写作情况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了解很少,但凭我的感觉判断,他应当是比较孤独,不喜欢扎堆,不张扬,但很勤奋,只是埋头读、写、思考的那一类。我还判断,他的读书范围很宽,而外国的书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他会读书,不生吃、不浑吞,能消化吸收并变成自己的血肉。我以上的评判,主要是以他的书为依据的。我特别欣赏他的《小  相似文献   

14.
书缘     
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站在一大堆书前,摊主对我说:“随便挑,不用钱。”我兴奋地抱了一大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谁知正乐时,梦却醒了。看着自己紧攥的手,感受着心里的余乐,我有些遗憾,梦要是真的就好了。幼儿园时,妈妈教学,每次外出回来都给我带回一大堆小人书;而每次我都会兴趣浓厚地翻着,尽管我只认识很少的字。自打那时起,我便爱上了书,并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的时候,我迷上了童话书,把它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可是却又不那么容易得到。因为妈妈认为童话书很无聊,轻易不给我买。初中生活丰富多彩,我又“看不起”…  相似文献   

15.
和陈有和谈话,话题不得不从“书”开始。一则是他编的书《元朝史》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并名列榜首。二来,在他的生活中,书占有重要位置,尽管他今年只有37岁,可编书的历史已有12年之久。当我们在人民出版社5楼的一间斗室中见到陈有和后,话题就从他编的《元朝史》开始。“《元朝史》获奖,首先是书写得好,我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平平凡凡的话,说得十分真诚,袒露了主人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日前.白岩松获得1997年度十佳“金话筒一奖荣誉,南飞上海。当他从书店棒回一堆书回到宾馆时.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突袭式”的访谈。笔者:您刚从书城买书回来.那么今天的话题就围绕书。访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总往书店跑呢?白:我觉得这跟生活方式有关,跟做什么职业无关。不做主持人,我也一样看书、喜欢书,而不是因为做了主持人.才喜欢书、喜欢听音乐。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笔者:主持人一亮相,便是多层面展现,打个比方.就像是穿三件衣服,从第二件衣服到最后一件衣服.四襟气度、知识积累都会逐步体现出来。作为主持人最忌…  相似文献   

17.
见过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和深邃的目光所带来的震撼;熟悉他的人,都能够被他那幽默风趣的话语和犹如阳光船的笑声铺满心田。他,就是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宣传科长袁建群中校。屈指算来,咱已跟着袁科长在宣传战线上‘讲杀”了近三个春秋。我早就想在科长面前“表现”一下,给他写点文字,但却一直未能如愿。原因不是本人手做,而是科长始终不肯点头,几次“纠缠不休”要采访他,他都以“有费神写我的功夫,不如多读点书”为理由,硬是拒不接受采访,结果害得我拖到今日。今年38岁的宣传科长袁建群,清秀儒雅,…  相似文献   

18.
放假     
我坐在门口,膝盖上摊着父亲“赐”给我的唯一的课外读物,也是经过父亲再三考虑推荐给我的书——《习作知识讲话》。书,打开着.第一页,我至少看了三十分钟,却不知道纸上写的什么内容。我心不在焉,只是看着来来往往相互拜年的人们发呆。这时,好友小亮从门前经过,看见我就说:“小金,过年好呀!”“唉,甭提了,如同蹲“监狱”。我嘟囔着,“大年初一,也不放一天假。望子成龙,龙年了,也不让‘龙’到外面飞飞……”小亮见我有满腹牢骚,一声不吭地走开了。不好,我的话全被在厨房里切肉的父亲听到了,他拎着菜刀定了出来,我可吓坏了,慌忙钻进  相似文献   

19.
听说王子野同志生病住院,几天后我带着刚刚出版的《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去看望他。他躺在病床上,翻阅了分为上中下三册的这部著作,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今天看了这部书,我的病好了一半。”  相似文献   

20.
他把朱子的“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作为治社之本。对于编辑做书、酝酿选题他常常以一句话忠告:“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笃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