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连动式结构是句子谓语的常见形式。连动式谓语是指句子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使用所构成的语法结构,连接使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都与句中的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彼此之间表示动作的接续或语义上相互关联的动作(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第111页)。在语法形式上,连动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ids短语之间处于并列的关系,但在语义功能上,有些连动式表示并列的语义关系,有些连动式却表示偏正的语义关系。因此,在语义功能上,汉语连动式又可分为并列语义结构和偏正语义结构两种。由于…  相似文献   

2.
动词语义数据库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词在语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习得对语言习得有着重要价值,动词间往往存在复杂微妙的语义关系。丈章简要介绍了两个较有运用潜力的动词语义数据库:WordNet和Verbocean,用实例显示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动词语义数据库来指导学生习得英语动词,以增强学生对荚语动词语义的敏感度,促使其了解和认识动词问语义关系以区分易混淆动词,并最终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百个左右含有比喻义的动词。这些动词根据苏新春的《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可分成三类。动词的基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语义关系有五种。动词的比喻义和基本义之间的语义距离有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语法大全》一书中,RandolphQuirk等在多词动词(multi-word verbs)一节里,除了重点介绍短语动词之外,还顺便n提到了一种特殊的多词动词结构:动词——动词组合(verb—verb combinations).在这种组合中,第一个动词根据上下文有人称、数、时态等变化.这种特殊的动词——原形动词组合多见于口语、俗语及一些习惯用语.由于这种组合中的第一个动词仅限于make,let,help,go,hear等少数几个动词,因此我们将以此分类对这种动词——动词组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话形式动词和形式化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形式动词在庞大的现代汉语动词家族里,有一个特殊成员,那就是“加以”(其单音形式为“加”)。它的有无不增减语义,不影响句子的基本内容。请看下面例句: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加以”(“加”)本身虽为动词却不表示实际动作,只是赋予其后的动词以某种动作,使处于静态的动同转为动态。它真正的语义和行为动作取决于其后的动词,它只有动词的形式而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加以”这个词是这样表述的:“动同,表示对某一事物施加某种动作。‘加以’是形式动词,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后面的动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新编英语语法》的语法编排体系和新颖的语法学说,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动词-ing形式称谓之界定的独到之处。文章认为:《新编英语语法》充分考虑中国学生在语法理解能力和母语学习背景方面的特点,在动词-ing形式的教、学、编等方面独辟蹊径,把传统语法中复杂难懂的动词-ing形式简单化,较好地解决了语法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为语法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介词的宾语及叙述句中与谓语动词没有施受关系的名词词语(或代词)叫做关系语,古代治语中充当动词关系语的名词带不带介词具有灵活性,由介词的宾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来确定和归纳介词的语法作用,介词使名动语义关系格式化显性化,抓住名动语义关系,分析介词的宾语与动词的内在联系,对学生古代汉语,掌握介词的语法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浅析英语连系动词的语义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传统的英语语法书在复合谓语或主语补语的章节中,对英语连系动词的结构分类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而对其语义分类只作了很粗略的说明。本文把英语连系动词的语义分为三个层次──深层、次深层、表层,着重对其深层语义和次深层语义作了较详细的归类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中的94个“VA”型动补关系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讨论总结了该类复合词的前一个动词性质的语素与后一个形容词性质的语素的语义关系,以及该类复合词的语义能否从两个构成成分里推导出来这样两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菁 《现代企业教育》2006,(16):194-195
本文以《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中的94个“VA“型动补关系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讨论总结了该类复合词的前一个动词性质的语素与后一个形容词性质的语素的语义关系,以及该类复合词的语义能否从两个构成成分里推导出来这样两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非宾格动词是一种特殊的不及物动词类别,是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首先就非宾格动词的语言特征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刻画;接着以作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为参照对象,对非宾格动词具有不同于一般的不及物动词的各种语言表现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典型语例的分析,揭示了非宾格动词自身的非宾格属性和在语义表征与句法形态两个方面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连动结构是藏缅语族语言的重要类型结构特征之一。纳苏彝语连动结构是一个以语义语法范畴为链条组成的结构,在形式类型上体现出一个句子可以存在两个以上连用关系的动词,在意义上都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即陈述同一主语。连动短语的各动词之间有时间先后、目的、因果、方式、手段等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具有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特点。具有语法身份的动词一般都表示趋向性的动词,在使用过程中,部分连用的前后动词会出现强弱虚化的语法现象,虚化一般发生在后一个动词上,虚化之后语法结构类型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动词短语在英语语法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结构灵活、语义丰富的特点给中国学生在学习时造成较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动词短语的特点和难点,就动词短语的教学提出了结合语境、循序渐进等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英语动词现在虚拟式的用法及语义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语法界传统派与当代主流派关于英语动词虚拟语气框架问题存在分歧。英语动词现在虚拟式有三大用法,具有最本质的语法意义,且其语义与用法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庄子》动词配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和改造了特思尼埃尔(Tesniere)的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量化分析了《庄子》中的1657个动词,归纳出了《庄子》中以不同配价的动词为核心的21种基本句式,并通过统计和分析《庄子》中四种派生手段在由基本句式派生为派生句式过程中的使用概率,着重探讨了《庄子》中动词配价和句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词配价和小句空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庄子》动词语义角色的小句配位规则。  相似文献   

17.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18.
在动词作谓语的叙述句中,与谓语动词相关联的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名动关系(或动名关系)。作者旨在从名动语义关系的分析着手,结合邵敬敏先生对双宾语句中动词类别和宾语类别的限定标准,并运用陈平先生提出的“配位原则”对双宾语句和类似双宾语句的名动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对古汉语中一些存在分歧的双宾语句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19.
如何掌握不定式与动名词作补语时的用法始终是英语初学者多年来的难题,文章在回顾了英语语法界对不定式和动名词用法研究的历史后,提出了“心理过程动词”的概念,并以此对英语动词进行了分析,指出:凡表示心理过程的动词都必须带动名词砟为补语。这一原则对初学者了解和掌握英语动词的语义特征与使用规则之间的关系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左传》事件句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事件句对不同语义小类的名词性宾语有不同的选择关系。事件句和非事件句对宾语的语义小类和宾语的结构形式在选择上会有所不同,动词作述语构成事件句,或者事件句所表示的语义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是动词以及与动词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的相互选择制约,因此探讨清楚这一问题对《左传》事件句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