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朝雍正元年以前涉及纳西族的文字中,都把纳西民族记载成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但是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之后的一些史料中记载纳西人"性柔弱"、"生性懦弱"等。本文通过"改土归流"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来探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的影响,认为"改土归流"使纳西族民族的尚武精神从感性阶段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2.
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雍正年间封建统治阶级在以云南为主的整个西南地区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以往论者,专于滇东北地区。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地方史志材料和少数民族调查资料,对滇西南思茅、普洱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条件、简要经过、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全面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清朝时乡城受理塘土司管辖,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川藏地区的统治,委派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在川边藏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乡城县改土归流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清初的改土归流,结束了在鄂西南实行了四百余年的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之后,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控制,鄂西南民族地区被正式纳入大一统的帝国治理范围,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明显趋向.但到清代中后期,在向主流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政治上国家控制的弱化,民族心理意识的回归,交通的衰落,与经济中心的偏离,使民族地区走向边缘化,最终回归边缘.  相似文献   

5.
明代卫所的后世影响没有因其在清朝的裁撤而消失.相反,卫所裁撤以后的改革与调整仍值得关注,因为它关乎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政区调整 、 插花地划拨 、 地方赋役制度调整与里甲社会的重新组织等一系列问题.与改土归流相对应,这一过程可谓之"改卫归流",它是清朝政府消弭明代军民二元体制并巩固其既有统治成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清朝的改土归流完全没有涉及到地处“江外”的南甸宣抚司。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对南甸宣抚司采取了渐进的改土归流,最终也没能彻底章除土司制度。但是民国政府对南甸宣抚司采取的一些改土归流举措,动摇和削弱了这一制度,这是毋庸置疑的。新型管理机构或共同或单独行使了过去南甸宣抚司独揽的权力,国家统一行政建制也逐步取代了自成体系的土司制度。这也为建国初期民主改革彻底解决南甸宣抚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推动了西南边疆当代和后代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从改土归流的背景和弊端出发,着重论述了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湘西"改土归流"是学术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及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里从现存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地区方志中的几篇筑城记入手,讨论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圈的形成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筑城活动不仅能够起到防御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着区分及教化人群的作用,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对于城内居民的身份、生活基础和民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内对改土归流以及苗族迁徙的研究卷帙浩繁,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各种通史和其他研究资料中,缺乏对改土归流与苗族迁徙之间关系的系统论述。本文主要是从苗族迁徙、改土归流以及改土归流对苗族迁徙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改土归流对苗族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广西的土司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归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圩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笔者认为改土归流改变了广西圩市的主体的构成,使圩镇数量和开市率的增加,圩镇规模扩大,商业日益繁荣,圩市结构不断完善、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西的土司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归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圩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笔者认为改土归流改变了广西圩市的主体的构成,使圩镇数量和开市率的增加,圩镇规模扩大,商业日益繁荣,圩市结构不断完善、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贵州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时期。在明代“改土设流”的基础上,清代在贵州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名存实亡。清王朝改变明代府、州、县与卫、所分治的局面,行政区划逐渐划一。由于这些举措,促使了黔中境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一种特殊制度。本文在探讨土司制度的形成、演变和消亡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并强调了这次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应是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先河。同时,还阐述了改土归流的意义和影响,肯定了它对贵州社会的稳定、生产的进步、产业的调整、商贾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兴起等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一种特殊制度。本文在探讨土司制度的形成、演变和消亡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并强调了这次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应是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先河。同时,还阐述了改土归流的意义和影响,肯定了它对贵州社会的稳定、生产的进步、产业的调整、商贾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兴起等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施州卫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初鄂西地区军政合一的最高军政机构,管辖里所和土司地区,卫指挥使是最高军政首长,施州卫有童氏等十多个姓氏世袭卫指挥,他们的文治武功载入史册,很多古迹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人文景观。2007年至今,"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童氏谱系和文化遗址十分明晰,童氏是功勋卓著的施州卫指挥。这里从童氏谱系的文化遗址,探窥卫指挥家族化及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施州卫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初鄂西地区军政合一的最高军政机构,管辖里所和土司地区,卫指挥使是最高军政首长,施州卫有童氏等十多个姓氏世袭卫指挥,他们的文治武功载入史册,很多古迹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人文景观。2007年至今,“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童氏谱系和文化遗址十分明晰,童氏是功勋卓著的施州卫指挥。这里从童氏谱系的文化遗址,探窥卫指挥家族化及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发生于清雍正朝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认识和评价"改土归流",学界尚有不同看法。雍正改流,并非个人随心所欲,而是以"大一统"理论为依据,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不能因为在改流中引发武装对抗,造成血流伤亡,就将其全盘否定,而应该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既要看到清廷以武力强制改流,甚至在某些地方有扩大化的倾向,这是由封建王朝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更应强调"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完成国家的真正统一,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场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土司制度最终确立于元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广西土司制度产生的源头大体可以追溯到秦汉王朝的"羁縻之治"时代,唐宋羁縻州县制度是广西土司制度的前身,元明广西土司制度由唐宋羁縻州县制度发展与演变而来,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广西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是在明朝统一广西之初,具体表现为明初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实施对钦州七峒长官司的改流,由此揭开了王朝中央在广西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序幕。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由此成为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专用语,是对历史上改土官为流官这一复杂现象的概括,已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在今天的使用中已有其固定的内涵,成为一种规范用语。因此,今天的研究者继续使用“改土归流”一词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