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红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4):49-51,78
节院使在辽代得到了大范围长时段的设立,它属于辽双轨制政治体制的南面官系统,沿袭唐制并具有唐代节院使的职能。石刻文献中的节院使材料丰富了辽代官制研究的史料基础,有助于对辽代官制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社会,辽代女性拥有的崇高社会地位是其他封建王朝女性所无法比拟的。辽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其自身适应时代环境需要而不断努力的结果。辽代女性体育竞技意识较强、军事色彩浓厚、平等意识强烈以及娱乐性质鲜明,其形成源于辽代女性在政治上的话语权、经济上的支配权、游牧文化传习以及较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1974年发现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是继1899年敦煌文书发现之后,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中有许多辽代僧人辑撰的经讲和俗讲,是研究辽代俗文学的珍贵资料。《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与敦煌莫高窟所出《维摩诘经变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辽代身后恩宠形式有:追赠官爵、赐谥,辍朝临吊,敕撰墓志、遣使主持丧仪、赗赠,树碑立祠、绘像及陪葬皇陵、官给葬具、官其子孙、配享等。辽代身后恩宠制度在具体形式上主要承袭唐制又受宋制影响,而在具体施行时又呈现出辽代特色,如享受赐谥、陪葬皇陵待遇的条件相比唐宋更加苛刻,临吊待遇表现了辽代女性可以参预政治的特色。辽代身后恩宠制度肯定了身故之人生前的功绩,表彰并安抚拉拢了身故者所在家族,减少了影响辽朝统治的潜在因素。同时,因为辽代身后恩宠制度滥用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母仪,即为母之道和作母亲的仪范。关于辽朝的母仪规范,史料记载不多。然而在出土的诸多辽代墓志中多有反映。对墓志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辽代社会中"母仪"的规范和要求主要注重训育子女、主持家政等职责。这种规范和要求,是辽代社会不断发展造成的,既有辽代社会"尊母"风尚的推动,又有家族的需要和"母以子贵"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京大同和辽宋边境走私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京大同和北宋河东地区接壤,是辽朝和中原进行联系和交往的重要的桥头堡。由于受辽、宋王朝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辽、宋间民间私人贸易即走私贸易盛行,其贸易额甚至超过榷场贸易。西京大同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和中原故地人民血缘关系密切的便利条件,成为辽、宋边境走私贸易的重要通道,客观上为加速辽、宋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王朝在西京大同设立国事监、西京学及州学、县学等各类教育机构等,为辽代西京文化教育事业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邢抱朴、陈昭衮、虞仲文等,特别是一代才女萧观音,他们对西京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使西京的文化教育事业得以繁荣昌盛,成为整个辽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史料是史学研究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主要有文献史料、图像史料以及金石碑刻与考古发掘资料。对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进行梳理、甄别、考证,是辽代捺钵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塑和经橱,是佛教雕塑向民族化、世俗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其所储存的大量辽代传统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已经消失的辽代佛教文化提供了难得而独特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是北宋代著名的文豪、书法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与其在文学以及书法方面的成就相比较,黄庭坚在政治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这是因为终其一生,其所为官职都非显要。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和思想方面的因素,当然与北宋末期特有的社会政治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