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蕊 《考试周刊》2009,(28):31-33
张资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颇有影响的作家。由于历史评价、思维定势等原因,对张资平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近十年来,研究者对该研究的态度有所转变,但整体研究的推进.仍有待史料研究的充分展开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求。  相似文献   

2.
赵强 《现代语文》2006,(7):44-45
张资平是谁?对于这个问题,不要说普通读难以回答,即便是中专业的学生大多也就知道个一鳞半爪,只知道他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学最早的长篇小说,其他的则知之甚少。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张资平被学史遗忘的太久,在各种类型的学史书写中,他的创作成就以及是非功过都被拒绝书写。但张资平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他曾红极一时。  相似文献   

3.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9年,作者与周作人的一次通信;1940年作者与张资平的一次通信;1948年作者与萧乾的一段笔墨缘。  相似文献   

5.
张资平是一位人生的失败者,但其文学价值并非鲁迅给出的“△小说学”所能概括.张资平至少在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开创现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体、开拓市民文化空间、建构灵肉一致的新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文学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解读徐志摩与张资平在他们各自的小说中所建构的“南洋”。徐与张同为活跃于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文风各异,然而笔下的“南洋”却多有雷同。本文指出,对于他们而言,异域南洋是一个快乐原则战胜现实原则之处,然而同时也是万事皆滞无意识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人类又将跨入一个崭新的千年岁月,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氛围中,以新的视角去回顾和审视本世纪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也许应该特别留意那些曾被忽视或遗忘的文学景观,以便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握新文学脉络丰富、风格迎异的全貌及未被认识的某些价值特质。或许正是基于这同样的思考,学术界加强了对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作家的研究。而我选择了过去较少提及的创造社重要作家张资平作为研究客体,力图在吸收现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释其文学创作固有的思想倾向,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张资平是创造社的…  相似文献   

8.
以创作"恋爱小说"闻名的张资平,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流行一时的作家.张资平的小说之所以广受青年读者欢迎,其实得力于他的一套创作方程式:曲折的故事 刺激的(两性关系)"组合" 时兴的思想.如此,他使读者一方面从富刺激性的爱情故事中获得感官娱乐,另一方面又获得边缘地参与最合潮流的社会批判的机会,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张资平的认识批判,是一个随着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的变换而持续深化的过程:从怀疑式的讽刺到轻蔑的嘲笑,再至敌对的叱责。鲁迅对张资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逐利、媚俗和人格精神的失落三方面,深层上涉及历史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文化和思想的困境,因此它不仅为我们分析张资平的堕落人生提供了思想参照,而且为现代转型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警醒,具有现实意义。张资平对鲁迅批判的反应,则是以小说的方式参与论争,即通过小说发泄私愤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资平和他的作品是以爱情题材出名于文坛的,也是因爱情题材而屡遭诸多恶溢,以致失落于历史。这种状况不能说没有其深刻而多维的社会、历史、文化报由,也不能说没有因之而生的片面与草率、遗愿与无奈。长期以来,困于文学批评模式单一化的影响,围绕着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形成了范围广、影响大的这样几种观点,散见于许多现代文学史著或论文中,一日“宣扬色情性欲”,二日“嗜写近亲乱伦”,三日“精华只是一个‘凸’(三角)”。欲正确认识和把握张资平的恋爱小说,这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和必须首先廓清的。张资平的爱情…  相似文献   

11.
从张说、张九龄创作的异同看盛唐诗歌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说、张九龄是初唐与盛唐之交的文坛领袖.张说的诗风主要接近初唐,张九龄的诗风则与盛唐为近.个人关系上,张说是张九龄仕途与文学上的领路人;诗歌创作方面,张说起到先导作用,张九龄则后来居上,成为盛唐诗坛的领袖和重要作家.他们二人既领导着当时诗坛的潮流,在创作上又各有重心,由他们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盛唐诗歌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张謇的研究兴趣长久不衰,并从历史学界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研究层面涉及文、史、哲,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城市规划,水利农垦、交通运输,乃至戏剧、美术、医学、慈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近百年来张謇研究约分三个阶段:张謇在世时至逝世后研究张謇的工作即已展开,抗日战争爆发至1949年期间,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二十世纪50—60年代张謇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1966年以后张零研究被迫中断十年之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张謇研究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进入一个有组织,有系统,多学科,多层面空前繁荣和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关于张籍的故乡,向有“和州”与“苏州”两说,“苏州”说当是。张籍迁居和州在贞元十二年春。张籍早年江南之游有两次,第一次始于贞元九年,历今鄂、湘、赣、岭南一带;第二次在贞元十二年夏秋间,历湖州、杭州、剡溪一带。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非常认同普通人,被芸芸众生对待人生的肯定态度深深感动,从他们不彻底的人生追求中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题材和美学方向,也找到了与读者沟通从而赢得读者的途径,这成了她的作品魅力的重要源泉。这种认同有她个人的原因,也同时代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逐渐形成了持久抗战和联合白军等重要的理论策略,时为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对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共领袖集团中,张闻天首先于1935年12月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明确论断,并对持久战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1936年9月他发表的《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是较早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持久抗战理论的专,早于彭德怀、周恩来的同类章,也早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此同时,还在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1935年10-11月,张闻天即提出,中共要将国内战争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就要加强白军工作。当时,张闻天正确地将联合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作为白军工作的重点,积极推动西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及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局面的形成;在张闻天的直接领导下,对其他各实力派的联合工作也迅速展开,为民族抗战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道光朝经世实学复兴运动中,张穆继承顾炎武、阄若璩等先贤名儒学脉,发扬爱国主义和经世致用精神。致力于学术救世,以其特立独行的学者品格和成绩斐然的学术成果,展示了传统经世实学在社会历史的剧变中开拓创新,向近代新学转变的学术大趋向,在晚清学术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同为知青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虽然都高扬人道主义理想的旗帜,探寻生存的意义,力图以宗教精神来凝聚涣散的民族精神。但是他们的宗教观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张士逊是我国北宋时期诗人,政坛上地位显赫人物,对其生平进行梳理,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北宋社会,政治,历史,及张士创伤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张士逊早年及晚年曾在武当山读书及生活,又丰富了武当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张斌、胡裕树广义形态论、语句分析理论、三个平面理论等重要语法思想的共同点,并论述了张斌、胡裕树各自的语法思想及其来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鹏  张继东  张昀 《科教导刊》2019,(10):7-8,13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背景下建设发展模式与路径,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研和专家讨论研究等方法,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现状、新时期发展要求以及发展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