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造乡村小学的几个建议》为陶行知的一篇佚文,原载于《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1928年第14期。此文是陶行知应南京晓庄师范所在地江宁县教育局之邀,于1928年8月为其开办的暑期学校所做的演讲,由谢震笔记。  相似文献   

2.
立场     
《教育》2011,(31):16-17
为什么不要忘记陶行知袁新文2011年10月21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今年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人们不会忘记,陶行知曾创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对乡村教育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人们不会忘记,他倡导"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坚信"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1,(11):16-17
袁新文2011年10月21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今年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人们不会忘记,陶行知曾创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哓庄师范,对乡村教育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人们不会忘记,他倡导“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坚信“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于1926年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批判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分利不生利”,这同时也是对整个传统教育教人读书做官,以分享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为旨归的批判。他早在1918年即著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大加倡导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日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又是最多,教育需求极大。但纵观历史,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无可辩驳,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迁,更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陶行知大半生扎根于农村,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在《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一文中他指出,教育改进与乡村改造其实是互通的,二者相辅相成,所以“依据乡村实际生活,培养有农人身手,科学头脑,艺术兴味,改造社会精神之教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 《生活教育》2011,(11):33-34
陶行知佚文我在乡村小学教育上是一个走黑路的人,正在那里翻跟头,不过不怕跌跟头罢了。近来不大喜欢演讲,却喜欢和乡村小学教师谈一谈,因为乡村小学教师是我最佩服的。第一个建议:乡村小学教育是一件大事,我们不应该看乡村小学是不重要。实在乡村小学是国家大事,我们皆是大事的一分子。中国是村庄国家,不是都会国家,全国村庄估计起来有  相似文献   

8.
杨富强 《学周刊C版》2011,(10):199-200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但是名家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农村学校理当肩负起乡村建设的重任.农村教育必然服务于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个留美的学生、一个西装革履的杜威弟子,居然穿起粗布衣,戴上斗笠,挽起裤腿,放弃了东南大学教务主任的职务,到江苏农村里办起了茅屋学校——这就是被周恩来称之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纪20年代中的一个创举。请看他于1926年起草发表的400多字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仁人志士抱着教育救国的教育理想,期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陶行知通过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知行合一的推动乡村社会变革的领袖教师。陶行知的乡村师范之主旨是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陶行知开展乡村师范教育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寄希望于通过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乡村教师,从活的乡村教师产生活的乡村学生和未来活的国民,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与思想对当今乡村师范教育乃至乡村社会改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包括国家在制定师范教育宏观政策方面应加强对乡村师范教育的支持;师范院校需要推动师范教育课程变革,为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培育师范生浓厚的教育忠诚。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创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从乡村入手,通过活的乡村教育来改造乡村社会,促进乡民生活的现代化:既有政治上的乡村自治生活训练以执民权,又有经济上的合作社训练以创造富的社会,同时更有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组织进行人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现代化方案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所以其乡村教育思想就是通过乡村教育的改造来实现乡村社会包括政治、经济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的改造,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最终建成一个现代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学校由于基本办学条件太差等原因而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短板。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投身其中。赵叔愚于1922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乡村教育,并于1924年回国后躬亲实行,不仅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无锡徐公桥乡试验改进乡村生活的设计,而且与陶行知共同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聘其讲授乡村教育,中央大学区聘其为民众教育学院兼筹劳农学院院长,惜其1928年突患脑膜炎,英年早逝,事迹不彰。本文追怀遗事,再现一代乡村教育家的人格力量及其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14.
乡村是陶行知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也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起点和落脚点。陶行知开展的乡村劳动教育秉承“农科教结合”原则,具有浓厚的乡土意味。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和当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初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立足当前乡村劳动教育发展实际,陶行知乡村劳动教育思想可以为学校开设乡村特色的劳动课程、践行乡村劳动育人新模式、探索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径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都很关注职业教育。1918年,他著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观,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既是他乡村教育实验的起步,也是从实践中贯彻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开始。晓庄师范学校由陶行知自任校长,初始学校仅设两院,第一院是乡村小学师范院,赵叔愚任院长;第二院为乡村幼稚师范院,陈鹤琴任院长。附设燕子矶、尧化门和  相似文献   

16.
教育书坊     
《广西教育》2012,(40):68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既强调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教育的终极目的。其"教学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新教育"等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927年,他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我们的信条》《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等文章在农村教育问题的探讨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认为,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角色应定位于大众文化的促进者和独立性的民主促进者,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具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三方面素质,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通过宣传农业科技、弘扬先进文化、参与农村治理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形势下,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启示意义在于:乡村教育应以农业为本,乡村教师应与农民为友,乡村教育要为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8.
杨军 《甘肃教育》2023,(5):47-50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正式实施,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指导,这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期间,可借助教育信息化改革契机,从教育角度助力乡村振兴。基于此,文章对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展开阐述,总结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站在乡村小学角度,针对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有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旨在加速乡村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入学考试     
一九二六年,陶行知开始积极提倡乡村教育运动,他立下宏愿,决心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35):170-171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教育思想及理论对现代中国仍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展开论述,通过他的关于乡村改造及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给中国特色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