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清初的历史上,施琅是个颇有影响的人物。然而,过去的史学论著对他颇多贬抑,有的骂他“汉奸”,有的斥之“叛徒”;近年来,在一些评论施琅的文章中,虽原则上对他作了肯定,但对其降清之举、平台动机以及个人品德方面的看法,仍众说纷纭,分歧颇大。因此,有必要对施琅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3.
郑芝龙本是明末闽粤沿海海商海盗集团的首领,受抚后,担任福建总兵之职。他借助明廷的名号和力量,垄断了东南沿海的贸易。明亡后,明的残余势力先后在南京和福州建立福王、唐王政权。郑芝龙遂翊赞唐王(隆武帝),统管当时全闽兵马,以至权倾朝野。但他拥立唐王的目的并非为了抗清复明,而是为了保住自己海铁特权,故当清军大兵压境时,他不作和任何抵抗就投降清延。历来史家都把唐王政权的灭亡归咎于郑芝龙,其实是不够客观的。本分析了唐王政权灭亡的原因,论述了郑芝龙辅助降武帝抗清所起的积极作用,力图给郑芝龙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台湾与施琅     
清朝初年,清廷中曾有一场保留还是放弃台湾的争论。后来,清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击败郑氏军队并开始了在台湾的统治,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就是施琅。 施琅,字尊侯,号琢玉,福建晋江人。少从戎,原为郑氏部将,后降清。其人精通阵法,尤善水战,熟谙海上风候。历任清军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后加左都督、靖海将军、靖海侯。 在台湾,自郑成功死后,其长子郑经嗣为延平郡王,其势力一度曾发展到福建等地。“三藩”之乱平定后,郑经被迫退守台湾。在此期间,清朝将军赖塔曾遣使致书与郑经,声称“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地”(指台湾),以不剃发,不易衣冠和称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爱国呢?爱国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源泉。打开历史的长卷,因为爱国,岳飞背刻“精忠报国”。因为爱国,吉鸿昌“恨不抗日死”,也因为爱国,周总理每天工作l8个小时。革命烈士杨靖宇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并没有说出情报,在最后面临着生命危险的时候他没有贪生怕死,最后被敌人剖腹,这就是爱国。看来,爱国并不是随口说说就行的,必须要做出实际行动,作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6.
屈原爱国论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爱国诗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前期大家基本上都同意这一看法。但数年前有些同志提出:“不能象以往那样用爱国去讲屈原。”归纳起来,其理由有三:一曰:屈原爱的不是整个中国,他爱的楚国只是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个省,因此只能说他爱乡土,不能说他爱国。二曰: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国”的观念,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事魏,又  相似文献   

7.
施琅对统一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们刚刚纪念过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的三百二十周年;今天又迎来了康熙重新统一台湾的三百周年纪念。这是中国历史上两曲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壮丽凯歌。当我们隆重纪念康熙这一不朽功烈之际,决不能也不应忘记,如实地评价当年曾亲自率兵入台的清军主将施琅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尤其他对促进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影响。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施琅正是康熙主动进取并正确解决台湾问题这一基本方针的积极谋划者和忠实执行者。  相似文献   

8.
评杨玉科     
滇军将领杨玉科,在中法战争中,驻守镇南关外,英勇抗击进犯的法国侵略军,在激战中,不幸中炮牺牲,盖棺而论,应是一位反抗侵略者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然而,处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清军将领,处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环境中,杨玉科也象许多近代历史人物一样,在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时,有爱国之心,守土之责,英勇抗击侵略者,战功卓著;但在国内日益激化的阶级斗争中,在面对着反抗清朝封建王朝的人民起义时,他们又身受王命,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职责,在镇压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不相信     
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相似文献   

10.
乐伟国 《初中生》2007,(5):32-32
第一个支持中国运动员(player)参加奥运会(Olympic Games)的政界人物是爱国将领张学良。他曾经为此资助八千银圆。  相似文献   

11.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  相似文献   

13.
(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积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  相似文献   

14.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相似文献   

15.
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相似文献   

1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长期同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六八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割据台湾的郑克塽及其部属刘国轩、冯锡范等人在清王朝的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纳土来归。台湾又统一于大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是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促成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担任清军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在军事和政治诸方面有过突出的贡献。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生于一六二一年,卒于一六九六年。他少长滨海,壮岁从戎,“通陈法,尤善水战,谙晓海中风候”。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施琅任福  相似文献   

17.
翻开建国以来出版的林林总总的近代史专著和有关论述,特别是一些比较权威的著述,对陈化成的评价不外乎是“清军将领”、“地主阶级抵抗派”、“爱国将领”等等,仅此而已,很少有学者敢称他为“民族英雄”的,即便偶尔有文章提及,但始终未能形成影响并进而为史学界一种共识。所幸1990年6月,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为陈化成竖纪念碑时,在碑文上赫然书以“民族英雄陈化成殉职处”。“民族英雄”对陈化成来说是受之无愧的,但虽为广大的史学工作者所承认,必须冲破种种传说的偏见和束缚,对陈化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十六世纪中叶(明嘉靖年间),在我国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正义战争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爱国将领,任环就是其中一位不为人所熟悉,但却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物。任环(1519年—1558年),字应乾,号复苓,明山西长治人。他少有大志,酷好读书,刚正无私,一心为国,曾书有:  相似文献   

19.
高燕 《家庭教育》2010,(7):36-37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多年的工作,让我感慨的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感恩,很多孩子不懂爱,不爱父母,不爱老师,也不爱自己。一个不会感恩的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还能企盼他去爱国,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吗?  相似文献   

20.
牛云平 《留学生》2014,(21):1-1
正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对公民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爱国,具体应该爱什么呢?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包含着三大相互依存的要素:以土地山川为基础的空间实体、以共同历史和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以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为基础的精神文化实体。这三大要素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爱国的含义也因此具体而切身。爱国就要爱国家的领土。领土是国之为国的根本,是国民生存生活的物质依托。一旦失去领土,国民便失去了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爱国就要爱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保护国家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