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导向分析]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璀璨的文化以独特的体系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这部分的历史内容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题型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例如,’95的“史通题”、“指南针题”、’97的“文化与经济题”、’98的“文学艺术与科技题”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倡导“知识经济”的今天,相信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这部分的内容将有较大的比例,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在本专题中,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及思想家、隋唐“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商朝文化和宋元科技文化成就繁荣及其表现为重点。中国古代文化、科技、思想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为难点。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孔子及儒学以其正面形象再次展现世人面前。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人人喊打的反面教员”,而今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和“中华文化名片”,这种不可替代性,表明他的强大生命力。从国内民间发起的600余万儿童“读经”活动,到政府在海外迅速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重大举措,都预示着孔子及儒学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从世界一些知名国际媒体,多以孔子及其思想,或作封面,或作标题,到中国本土老板们不惜花费巨资、坐着飞机到北京听取孔子思想的教诲,表明孔子及其思想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并走向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从中国百姓对道德的强烈呼唤,到“以德治国”和“八荣八耻”相继问世,都在重新发现和开发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资源。总之,随着中国文化再次走向世界,2557岁的孔子也再一次更大空间的“周游列国”。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似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它的起落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而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孔子及其思想再次被关注,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否孔、批孔和倒孔,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过错,当代中华儿女将以中国有孔子而荣耀,为有儒学而自豪。 本文为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而作。  相似文献   

3.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中庸”思想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遭遇到了褒贬两极的命运。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的“中庸之道”曾被统治者改造,为其政治统治服务,而历代儒学大师将其推崇为“至德”;近现代“中庸”思想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遭到唾弃,而且还增加了“折中主义”、“阶级调和”等内容,“中庸”的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更遭批判。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交叉的视角,透视了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论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机制、选择形式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动态表现;说明了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悖离”的二元现象;着重分析了日本诗学对中国儒家诗学从全盘引进到批判汲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贺麟与钱穆     
贺麟与钱穆都是20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皆怀有“温情与敬意”.贺麟从哲学的层面为儒学复兴寻找思想资源,钱穆“在史实中求史识”,从历史发展中为国家、民族不亡寻找证据和答案.他们的治学领域、为学路径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兴亡,在各自的人生中书写了辉煌.  相似文献   

6.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虞森老师参加2012年10月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的课题,这里呈现的“实录”是虞森老师依据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汉代儒学”一课内容,在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文科班实施教学的课堂场景。优质课评比之后,多位当时听课的教研员、一线教师用不同方式向本刊推荐虞森老师的“汉...  相似文献   

7.
复习目标导航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1994—1998年曾出过大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1996年“唐文化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地位”题)、科技发展(1995年“三大发明在中、欧的不同遭遇”题)、思想文化(1994年“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题、2002年文综卷“儒家思想”题)、文学艺术(1998年“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征及原因”题、2003年文综卷“长城”题)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史在近几年高考中愈来愈被重视。选择题中,每年都有科技史内容,如2002年广东卷徐光启题,2003年全国文综卷《齐民要术》题,上海卷徐霞客题,2004年全国文综卷中西科技对比题。2004年以来,运用选择题考查文学艺术内容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如2004年全国文综卷杜甫题、上海卷屈原题,2005年全国文综卷建安文学、唐诗、话本题,上海卷青铜艺术题。在能力要求上,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和运用有关原理深入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9.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在中央官学皆重视置“五经博士”——确定儒学为主要专业和教学内容,并不断地通过这种方式选拔读书人加入官僚集团中,从而使儒学尊崇地位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文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学对传承社会主导思想文化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部分省区率先拉开帷幕,给这些地区的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也给2005年历史高考带来了亮点和思考,许多试卷对课程改革予以了不同程度关注。一、直接关注新课程历史内容标准 [例1](全国卷Ⅱ)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经常见到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以下设计了12、13、14、15题,分别考察了南北朝陶弘景建立的神仙体系、宋代朱熹的新儒学、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这些知识  相似文献   

11.
儒学作为中华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民族性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由来。百年大计,教育第一,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孔子、研究儒学,对于开辟当代大学生思想精神新境界,提升高校道德教育水平意义重大。“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其中包含了对“人”的认识,无“仁”不人,“仁”是人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爱人”的行为是“人”本性的外化,“行仁”“成仁”则完美诠释了生命价值。儒家“仁学”深邃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儒学以“内圣外王”为目的,以礼乐教化为手段,寻求一种以“人”为本位的“大同世界”.这种典型的东方政治——伦理模式经过封建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重现实轻玄想的思想建构,延传积淀,成为中国政治、伦理、文化的共性特征.时针指向二十一世纪.儒学在世界文明大潮中,是否能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我们首先应该在现代化和儒学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点,否则谈论古老文化是一种动力或一种负担势必流于空泛.如所周知,中国不能拒绝数千年文化的熏染或控制,更不能遏制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未来的客观整合(organization).本文以技术和价值作为契合点,分析儒学的伦理体系和价值体系,最终阐明儒学在技术——商业化时代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统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儒学文化对政治的表达是其与所生成社会相契合的体现。儒学思想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朝代中,这种思想文化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契合每个朝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实现的。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探讨儒家文化得以生生不息成为有古有今且有承继性的文化的原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自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日本便揭开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儒学思想对日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以及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电影《感染列岛》艺术地展现了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儒家“耻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个人的名声和名分,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洗刷污名,赢得死后的好评;儒学“忠”的思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日本式的“忠”文化;此外,儒学“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以下简称“中华文明题”)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融合问题为切入点,将时事热点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历史学科的内容有机契合,将新课程标准着力描绘的“文明史观”充分渗透到高考历史命题之中,设计了一道32分的历史学科内综合题。本题  相似文献   

16.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的思想对峙中,发现了构成乡土中国文化“长明灯”的历史原因:“庸众”与“庸俗”作为乡土中国的强大势力,一直都在以其强大的社会存在,与作为精英意识的儒学礼教形成对抗.因此在鲁迅个人看来,“庸俗”与“礼教”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反“传统”的重点也应首先放在反“庸俗”方面,这才是《呐喊》与《彷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共有三个历史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1)尧舜时代的“五教”;(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三纲五常”;(3)民国时期的礼、义、廉、耻。每一历史时段的核心价值观都出自齐鲁文化。可见齐鲁文化非同凡响。齐鲁文化以儒学为大宗,以东夷文化为先导,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鉴古而知今。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考虑齐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您能先谈一下您的治学经历吗 ?■可以。我是从研究明治维新史开始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始。我试图从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角度搞清楚中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在日本明治维新研究中 ,我注意到了日本儒学在其中的作用。遂写有《日中儒学的比较》 ( 1 988年 )。该书主要探讨了前近代中日两国儒学的异同以及日本儒学的特质。该书对日本儒学特质的概括与“早期儒学”概念的提出 ,颇得中日学界的首肯。在该书的写作中 ,我注意到 ,在漫长的历史中 ,源自中国的儒学思想曾对日本文化的各个领域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 文学、史学等 …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下,开列的学习要点是百家争鸣、孔孟儒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的发展。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中也有相同的内容,二者的思路是一样的。以研究古代思想文化见长的葛兆光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这个脉络不是历史本身的脉络,而是根据我们现代价值观念重新建立的叙述脉络……这是一方面根据中国儒家正统意识,一方面根据欧洲启蒙思潮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发现和书写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学为主流,至宋明时期,形成了继承先秦儒学,整合儒、道、佛三教的宋明理学,是后期封建社会的新型意识形态。从北宋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到明代的王夫之,宋明儒学历经六百多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将这一内容放人思想史专题中,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就现行各新版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编写进行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