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任世江主编在2007年第8期《历史教学(中学版)》发表《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一文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学历史教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求真、求实”的大讨论。我同广大历史教学同行一样非常赞同任主编的观点,没有老师愿意将不真实的历史教给学生。同行们的立论大多是从历史教学中求真求实的操作层面人手,  相似文献   

2.
任世江主编在《历史教学》(中学版)第8期发表了《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所举事例让中学教师实在困惑,因此有了第9期胡运珉老师的《求真、求实与我们的困惑》一文。中学老师的专业理解水平有限,不知选择哪家学说的观点,要想把这些观点定于“一”更是困难。面对中学老师的无奈,陈新祥老师在第10期发表了《换一种思路“求真、求实”解“困惑”或许更好》,  相似文献   

3.
正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还原历史真实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共同心愿,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真正实践起来还很不容易。拜读李翰、林育娴老师《历史课程改革:知易行难——基于实践的历史教学思考》(《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第5期,以下简称李林文)一文后,我深受启发。李林文称:"要通过历史教育养成  相似文献   

4.
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还原历史真实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共同心愿,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真正实践起来还很不容易。拜读李翰、林育娴老师《历史课程改革:知易行难——基于实践的历史教学思考》(《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第5期,以下简称李林文)一文后,我深受启发。李林文称:“要通过历史教育养成这样健全的人格,前提是要教学生说真话。”很有见地。我认为当下历史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人为造成当前历史教科书部分内容不真实和取舍的不恰当”,也是事实。但文中的所举的几个事例,似亦有同样的“内容不真实和取舍的不恰当”等问题,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对“困惑”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运珉老师的文章《求真、求实与我们的困惑》写得很好,很多教师可能有同感。我试着来“解惑”,如有不当,列位看官不必客气。《历史教学(中学版)》是个平台,我们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只要有理有据,不搞个人攻击,无论谁的文章,我们都欢迎。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求真、求实,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应是编写教材的底线。然而,受各类因素制约,编写教材也是“遗憾的艺术”,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跟课改前的教材相比,虽说已有很大进步,但从还原历史复杂性的视角来看,“权威”教材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本文试以新课程高中人教版教材之中国近代史部分的某些章节编写存在的问题为例,从还原历史复杂性的视角加以评说,并谈及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7年《历史教学》分为中学版和高校版后,开始颇觉失望,觉得这样拉开了中学与大学关于历史认知的联系,好在刊物还保留了史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后来又惊喜地看到一场关于“求真、求实”的论战,忍不住站出来,谈谈中学教材在证据意识上面临的一些问题,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8.
<正>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剖析[2];《历史教学》近期刊发了《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一文,对研究史料实证素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3]本文着力探讨在高中历史命题中如何体现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级的考查。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十分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反设事实”的教学事例,细致剖析了“反设事实”的使用方式、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历史、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是可以假设的?哪些问题没有假设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反设事实”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主要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分析客观历史的“因果关系”,为发挥史学功能奠定逻辑基础。此文提出的问题或许有普遍意义,编辑部希望读者各抒已见。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要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鉴证识史、论从史出和把一切人与社会问题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范围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求真意识”.[1]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除了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鼓励学生理性而不盲从,敢于质疑、乐于探究、求真求实,从而彰显历史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重要目标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动量》一章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如下两道习题,学生出现错误较多,争议也特别大,归结起来,应该说“都是时间惹的祸”,此种类型的错误出现,也恰恰反映出相关知识在学习时应该重视的地方,下面做一详尽分析,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吴振华 《考试周刊》2012,(31):115-116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简言之就是要教学生认识真实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首先明白"真、实、佳"这三个字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求真、求实、求佳作为历史教学的首要原则。在求真、求实、求佳的原则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人求真”是历史教育的本义。在信息如此丰富、多元的时代,学生了解历史的渠道远不止教材与课堂,形式多样的历史影视剧、历史小说及历史讲坛,都给学生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的平台,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求真求实”?  相似文献   

14.
欣慰的纪念     
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已走过20年“历史”,还要继续走向“未来”。我们常常提醒自己:“我们都是地球的乘客”,不能误了信息高速公路快车;力所能及,求真求实,锐意开拓,勇猛创新,做一些事情,方不致辜负“改革开放”大好时代。我们“访谈”过的“名人”,“道德文章”足为楷模(季羡林 席泽宗 孙达人金冲及 陈高华 唐振常 顾诚 胡如雷 周一良 石泉与李涵)。我们尊崇“名家”;眼睛睁得大大地发现“苗子”;不遗余力地扶植“新人”。我们长年累月发表关于科学与技术史的文章,以为这是对付迷信愚昧顽疾的一剂良药。我…  相似文献   

15.
学无止境 !对待知识 ,求真求实、谦虚谨慎才是。做到这一点 ,不耻下问、不耻下学是应该的必须的。我国伟大的学问家教育家孔子早就有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183;述而》)认识事物一定要“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论语&#183;子罕》) ,“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论语&#183;宪问》)。宋人朱熹强调 ,“下学上达”乃为学之要 ,人们往往“习而不察” ,轻觑了“下学” ,反而不能“上达”矣。依我们有限的理解 ,不啻对待其他一般的知识应当如此 ,对待历史知识、对待历史教育也应当如此。在这一点上 ,人不论智愚贵贱 ,都应求真求实、谦虚谨慎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保持一种良好的学风 ,开展平等的学术讨论 ,由“下学”开始 ,走实践路线 ,走群众路线 ,集思广益 ,然后才有可能渐至“上达”———获得真才实学 ,掌握科学的精髓 ,维护知识的尊严。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维护历史知识的尊严 ,维护历史教育的尊严 ,才能给历史教育创造一个育养科学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 ,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历史教育日臻“活生生” ,进而更好地从根本上落实江泽民主席的指示 ,加强对亿万青年...  相似文献   

16.
姚友良先生《殊途同归》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12期,以下简称《同归》),介 绍了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情形。这种尝试对于探 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但 同时,读了《同归》也感到忧虑,因为文中所说“创新”,脱离了在求真求实中力求有新发 现新见解的正确轨道,一味标新立异,不求甚解。这样的“创新”,实在弊大于利。试看《同归》中两位学生进行“创新”阅读中的问题。其一,生1提出的新论点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  相似文献   

17.
王保荣 《甘肃教育》2011,(24):92-92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相似文献   

18.
用心讲历史育人重求真——《中国革命史》教学体会夏宝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更应当“用心讲历史,育人重求真”。也就是要用自己对学生的爱心、对信仰的诚心、对事业的热心去讲...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一门极具德育功能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这就给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