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特性要求的四个主要因素,即:传播主体、交往行为、公共性和公共舆论出发,研究作为新兴的个人意见表达和平等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博客对公共领域模式的四个方面的建构:博客演绎着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主体自我;促成了公共领域中的交往行为发生;搭建了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的空间;营造着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舆论氛围。文章通过论述以期对当前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理论发展扩宽路径。  相似文献   

2.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4.
事业的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合作。交往与合作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素。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利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小学数学学改革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用。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谈点体会。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1.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小组的组建为小组活提供…  相似文献   

5.
课程公共性是一个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细细揣摩并尽可能透彻阐释、挖掘其真义的研究领域。课程公共性具有公开性、实在性与共同性等特点。课程公共性并不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课程公众的积极参与与建设。公众需借助于对课程的理性的讨论,扩展课程的公共空间;基于课程实践的反思向度,重审课程的公共交往;呼吁政府公共角色归位,强化教育部门的公共责任;超越课程公共论述本身,培育兼济天下的教育公共情怀,才能实现课程公共性的价值诉求,进而达至课程公共性的理想境域。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棚的时代,互联网web2.0所带来的一个空前的社交互动平台更使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应运而生.相比传统媒体,公众有了更为轻松自由的信息接收和传播平台、意见充分表达的环境以及便于搜索的大数据背景.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形成的最大障碍是话语平台的垄断,而在现代网络这样的虚拟国度里,人们共建了一个意见自由表达的公共领域.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公共表达的领域里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自媒体时代下网群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其特征与性质,并针对网民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网络交往作为21世纪最具时代特色的人类交往行为,在文化交流和政治参与中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交往的公共领域基本符合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预期。基于哈贝马斯的视角,我们将从公共领域理论的理论维度探讨网络交往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公共领域有古希腊的公共领域、代表型公共领域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三个发展阶段,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公共空间,其主体是具有批判能力的公众,客体是公众关注的问题,而公众经过讨论形成的公共意见具有重要影响。当代媒体在这种意义上属于公共领域,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世界,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的产物。作为表达个体意见并以达成共识为依归的重要交往载体,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分析这些功能,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高校利用公共空间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一、公共空间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相似文献   

11.
论契约交往方式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以市场为中心的公共生活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对社会交往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契约交往方式最适合于公共生活领域 ,它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即 :有利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有利于自由与秩序的结合。总之 ,契约交往关系能够为解决社会交往中的冲突提供更合理的途径 ,能够为公共生活的繁荣和稳定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因此 ,在公共生活领域需要以契约关系解构人情交往方式 ,建构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契约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90 年代交往理论研究展开述评,认为交往理论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是:交往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方面,交往范畴在唯物史观体系中具有建基作用;从交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人的社会性,拓宽了交往问题的研究领域,从交往形态的历史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角度探讨人的发展,开辟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学说的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引进主体间性概念,能更好地说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理解;交往实践观可谓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进一步阐发和延伸,它强调了交往实践在当代社会的突出地位;日常生活批判拓宽了异化研究的领域,是将交往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的积极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交往可以作为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途径与策略选择,两者之间具有契合性。本文基于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关系,分析了公共交往视角下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并提出了具体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公民伦理的显现领域与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伦理作为市场社会充分发展的产物,其本义是以公民身份出现的个人、组织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就公民伦理的主体而言,有以个人形态出现的公民伦理,也有以组织形式出现的公民伦理。前者表达的是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个体公民和企业公民相互交往时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后者描述的是企业公民、公益组织在与其他个体公民和组织相互交往时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于是,公民伦理的显现领域和实现方式就主要表现为以个体和组织为主体的公共交往活动及其规则的有效性。从性质上看,公民伦理作为公共伦理的主要形态,其根本特征是它的功利性,即便以友爱的形式出现,其终极目标是自利。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以资产阶级公众领域的结构为对象,将这一结构的运作规则概括为:平等交往、关注世俗、公开讨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其开放特性给了所有人同样的进入机会,从而不受束缚地协商,自由地发表意见,结果是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在其中成型了,公共领域的文学和政治功能也因此有了发挥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是当代知识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思想家。其在40余年前写作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正式将“公共领域”概念化,讨论了公共领域发展的一般过程,并分析了如何改造社会公共领域问题。公共关系所讨论的公共性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天然相联系,公关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该理论的重要影响。21世纪初,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web2.0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所虚拟的意见交流平台日益显现公共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虽存自身局限,仍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学本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基本问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即交往的层面对教学得本质给予论述。教学即交往,即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日常话语,却是伦理产生的基本场域。随着实践交往的扩展,现代生活空间已经由"私人领域"逐渐走向"公共领域",而公共生活的有序进行必然需要一定的伦理维度。公共生活伦理围绕着公共利益"如何有效地实现"、公共生活"应该怎样趋善"的目标进行。公共生活伦理主体建设、公共生活伦理的环境建设、公共生活行为准则即公德建设、公共生活伦理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内容,是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文章从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内涵,我国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