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以翔实史料论证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不是发生在长江上,而是发生在汉水上。章通过对在汉川境内的众多有关赤壁之战遗址、遗迹和遗物的考证以及引证大量的历史献并结合对赤壁之战当时的战况的分析,指出蒲圻、武昌、嘉鱼、黄州、汉阳、钟祥赤壁不是赤壁古战场;论证真正赤壁之战古战场应在汉水下游的汉川赤壁街和垌冢镇(古代乌林镇)一带。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一带居然有五个地方都称为“赤壁”,其中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湖北蒲圻县西北的赤壁,这是当年发生“赤壁大战”的地方,当地称其为“武赤壁”;另一个是湖北黄冈县西北的赤鼻矶,这是北宋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活动游览之地,他曾在此先后写  相似文献   

3.
文赤壁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  相似文献   

4.
将时间、地点、行军速度三因素相结合,可解“赤壁战役主战场在何处”之千古谜团。认定“曹操从江陵出发”,无助于“蒲圻赤壁说”。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一,曹操第一次从江陵出发——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即使曹操这一次行军路线直接走长江,途中经过了“蒲圻赤壁”,“火烧赤壁”也与蒲圻无关——因为“火烧赤壁”发生在十二月底。十二月初一,曹操第二次从江陵出发——“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曾军没有必要经过“蒲圻赤壁”,那样会导致曹军在千里江河上“瞎晃悠”。总之。“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曹操“遣张合肥”是解开谜团的关键。《吴主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忘将骑赴合肥”有误。《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忘救合肥。”是正确记戢。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提起苏东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黄州赤壁;提到黄州赤壁,人们也会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由于苏东坡与黄州赤壁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以至于清康熙末年的黄州知府郭朝祚一改千百年来人们惯称的黄州赤壁为“东坡赤壁”;而清人汪煦则盖棺定论:“不是当年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相似文献   

6.
卢岚 《中文自修》2010,(7):46-48
一个平常地点,一旦有了故事,不管名人轶事或历史故事,就有了传奇色彩。赤壁之战发生在哪里甲据说湖北境内的赤壁有五六处,一说在嘉鱼县长江南岸,一说是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指的虽然是黄州赤壁矶,也只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不敢肯定。  相似文献   

7.
乌林,在黄州赤壁附近。乌林战斗,是仅次于赤壁战斗的关键战斗。《三国志》所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是解决"赤壁战役主战场"问题的关键,只有团风乌林才是赤壁战役的乌林。王粲《英雄记》所记赤壁在江北、在汉水入江口的下游,这赤壁只能是黄州赤壁。《江表传》所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是"黄州赤壁说"的重要支撑点。庾信身在武昌(今鄂州市)钓台能"望赤壁而沾衣",这赤壁只能是黄州赤壁。中唐建中年间(779—783),朝廷把黄州州城迁至邾城旧址,晚唐黄州刺史杜牧确定赤壁在黄州。团风乌林一带有古代神秘的小街;王家坊在团风乌林的西部。  相似文献   

8.
湖北境内,名曰“赤壁”者有六处:汉阳、汉川、武昌、蒲圻、黄州、崇阳。黄州赤壁,位于黄州西北隅长江故道之滨。“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江山形势,颇似“三国周郎赤壁”。难怪在黄州做剌史的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的赤壁写了。苏东坡被贬黄州,登临赤壁,抚今怀古,也权把黄州赤壁  相似文献   

9.
针对“蒲圻赤壁说”的一些主要观点,逐一层开驳论。本文认为:赤壁在江北,孙刘未在夏口会师,乌林与赤壁同在江北,曹操进退所过巴丘湖在江北,蒲圻出土文物与赤壁之战毫不相关,蒲圻赤壁摩崖上的“赤壁”书刻在南宋中期,自古以来的“江南──蒲圻赤壁说”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0.
针对“蒲圻赤壁说”的一些主要观点,逐一层开驳论。本文认为:赤壁在江北,孙刘末在夏口会师,乌林与赤壁同在江北,曹操进退所过巴丘湖在江北,蒲圻出土文物与赤壁之战毫不相关,蒲圻赤壁摩崖上的“赤壁”书刻在南宋中期,自古以来的“江南-蒲圻赤壁说”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1.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居黄州时,苏轼曾数次游于赤壁之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再游赤壁。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长江,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12.
赤壁,山名,共有五处,皆在湖北省境内。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处是在蒲圻县赤壁乡,相传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于此,也叫“武赤壁”;另一处是在黄冈县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苏轼等文学大家在此写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而闻名,也叫“文赤壁”或“东坡赤壁”。  相似文献   

13.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初秋。他与朋友贺舟在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  相似文献   

14.
长江汉水沿岩有许多自然的赤壁景观,蒲圻赤壁具有特殊意义。赤壁之战分为兵临襄阳、初战赤壁、决战乌林等三个阶段,整个战役的范围起九江、西至江陵、北至新野。今天论争赤壁方位的各方应宽容对方。提诸说兼容、共存共荣、承认自己、尊重别人。  相似文献   

15.
《前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作,因其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这篇为《前赤壁赋》。全赋文字优美,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寓哲思于写景叙事中,是古代辞赋中的优秀之作。同时《前赤壁赋》中蕴含的关于人生和自然的哲理以及苏轼乐观豁达的态度对于当代人也有着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太平御览》中的一段文字是黄州赤壁说的重要史料依据,但这段文字不是可靠记载  相似文献   

17.
三国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它对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此次大战的确实地点究竟在何地,古来众说纷纭,迄今并无定论。江汉之间,“赤壁”凡五,分别在汉川、汉阳、武昌、蒲圻和黄州。鉴于“赤壁之战”亦称“乌林之役”,而与“乌林”可相关涉者,唯蒲圻与黄州两地,其余三地必无发生大战之可能,故本文考论的视点遂放在蒲圻、黄州二赤壁之上。我们认为,只要周密细致地考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史学、文学的角度介绍了黄州东坡赤壁的历史渊源和苏东坡在黄州的文学成就。史料确凿,内容详实,对东坡赤壁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相似文献   

20.
不游千岛湖     
家乡蒲圻是个小城,我谈起它,旁人常要插言“是武赤壁所在地吧”,以显示他们对蒲圻并非一无所知。但我不满足于此,总苦口婆心地说:“蒲圻还有个千岛湖呢”。在我心中,千岛湖的美是不下于赤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