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6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上,薛法根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几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到的?”提出问题后,薛老师要求孩子们快速地读书“。那么怎么样才能快呢?应该轻声地读,像这样。”然后薛老师拿起课本,轻声地、快速地、专注地读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一刻,偌大一个礼堂里,只有薛老师低沉的声音。而此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滑稽!是的,是滑稽!我从没有在任何一个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场面,从没有想到过一个特级教师会在这样一个大礼堂里示范快速读!…  相似文献   

2.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里,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我想,很多语文教师都把能够听到镇西的课视为幸事,不是没有原因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  相似文献   

3.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一股股清新活泼的气息。老师们告别了“填鸭式、灌输式和被动接受式”,迎来了“启发提问、合作探究、讨论感悟”等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这在语文教学上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本人有幸观摩了一些语文课改背景下的示范课,我敬佩老师们在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叹服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热烈兴奋的表现。抛开这些花样迭出的教学手段是不是流于一种形式,不少课听下来似乎总觉得还有个缺憾,那就是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读书时间。是不是因为“读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太古老了,不时髦了,所以在课堂上有了较多的读书…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听薛法根老师上课,是十几年前,只记得一位清瘦的男教师全情投入执教《再见了,亲人》,课上得声情并茂,细腻感人。之后,听过薛老师很多课,我就像一个忠实的“追星族”,和许多老师一样,“追”着观摩薛老师的语文教学,感受他精彩的课堂、睿智的思想,品味他流溢于课堂之中的智慧、幽默。  相似文献   

5.
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感头痛:现在的中专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中的表现就是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老师讲老师的,他干他的,像两条平行线。究其原因,除了中专生存在忽视语文等基础课程的误区以外,更主要是语文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的教学。有位学生曾在《老师,我想对您渤的作文里写道:“老师,我觉得上您的课很无聊。”看到学生的心里话,我内心很难受。  相似文献   

6.
《小学青年教师》2007,(6S):0-22
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置身课堂,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老师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我就想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理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欣赏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8.
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理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欣赏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9.
赵龙 《师道》2006,(6):38-39
最近,我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虚伪,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在此,我选了几个在当时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并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学生将“闸”读成了“j 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 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  相似文献   

10.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眬”三个字,请一位同学读这三个字时,学生将“闸”读成了“j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里面这…  相似文献   

11.
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置身课堂,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老师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对"语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总评:听课后,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采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美到极至是平实、自然。看《爱如茉莉》的教学,就有这样的感受。薛老师不急不躁(内心不得而知),整堂课如涓涓细流,像一首清丽的小诗,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同样动人。没有一句,没有一处是脱离语文的生发.课堂上飘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文拳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听薛法根老师上课,是十几年前,只记得一位清瘦的男教师全情投入执教<再见了,亲人>,课上得声情并茂,细腻感人.之后,听过薛老师很多课,我就像一个忠实的"追星族",和许多老师一样,"追"着观摩薛老师的语文教学,感受他精彩的课堂、睿智的思想,品味他流溢于课堂之中的智慧、幽默.  相似文献   

14.
市里要举行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我应邀为城区某校参赛教师作试教指点,共同参加研究的还有这位参赛老师的师傅——市级赛课多次一等奖获得者。在共同研究好教学预设后,师傅又向年轻教师传授了一些公开课教学经验。其中有一条给我印象特深。师傅教导道:“公开课、赛课,特别是借班上课,课上你得注意,举手最积极的,手举得最高的,一般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是一些‘差生’!你最好让他(她)推荐最好的学生来读书,来回答,来表演。这样才保险!”此言一出,参与研究的老师、专家个个点头,似乎都有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学期,我们清溪镇教办组织了一次“学科带头人”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听了语文、数学学科十几位老师的课,获益匪浅。他们那独具匠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鲜明的个性让我一饱眼福,尤其是他们那亲切生动、启人心智、催人奋进的课堂用语更令人钦佩,分析他们的语言,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一)赞扬式——“这几点概括得多好啊!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啊!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读书”。  相似文献   

16.
周习玲 《教师》2012,(3):76-76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薛老师的课,没有纷繁的多媒体,没有大量的课外补充,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三个板块:首先,读两组词语;其次,关注细节,感觉语言;最后,仿文表达。我想,这就是语文的本色,这就是本色语文。  相似文献   

17.
最近听了几节小学语文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研究课,我们发现:独立阅读课的教学不仅与阅读课的教学没有多少差别,甚至与讲读课的教学无异。听课老师感叹地说:还是老师抱着走啊!“老师抱着走”一语形象地道出了某些教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手,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形。名为“独立阅读”课  相似文献   

18.
高一课文《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是一篇连许多教师也理不清头绪的文章,然而,李镇西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润物于无声的教学语言,和谐共振的师生活动,使我真真切切地领略了什么叫大师风范。听完课后,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品教学过程:共同燃烧的思维, 一起震撼的心灵“别有用心”的课前谈话借班上课如何与学生拉近情感距离呢?李老师的课前谈话看似随意,实则“别有用心”:“今天我第一次站在舞台上上课,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表演,但我希望我的课不是表演。”李老师的话幽默、坦白。接着他又说,“公开课允许不允许没有讲完?我想是允许的,因为当课堂中学生围绕一个又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思维的火  相似文献   

19.
当学生在课堂上做出打哈气状或两眼无神的时候,我常常想: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学生?我不奢望成为“先进”、“十佳”、“特级”,但渴望做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已人到中年,没有闪亮的眸子,青春的容颜,但我一直有个信念,做个有魅力的老师,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构建属于我和学生共有的和谐世界。一、用生活吸引学生“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把…  相似文献   

20.
可爱先锋     
孩子,一个个鲜活的小生灵,在校园里笨拙地舞着他们单纯而又真实的人生。一语文课上让学生用“是……不是……”、“不是……就是……”造句。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了这样两个句子:——“我是学生,不是小狗。”——“我不是男孩,就是女孩。”想大笑,忍住;细品味,在理。嗬!小家伙,真是世界上最率直、最透明的哲学家。课间,班上最小的一个男孩坐在花坛上看小人书,身旁围了一堆小家伙。我跑上前去一把抢过书,哈!《老鼠开会》!“还给我!孙老师!我还没看完呢!”小男孩跳下花坛,伸长手,在我面前跳着,着急地喊。“叮——”上课铃响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