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行车运动     
G872.33 9703468当前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踏蹬状态的初步研究=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presentChinese hizh-level female track rider's pedal state[刊,中,I]/郑晓鸿,延烽//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9(2).-28-36图11表4参19(XG)自行车运动//女子//蹬踏//频率//圆滑度//评定  相似文献   

2.
自行车运动     
G872.35,G818.3,HL006 9803988自行车踏蹬速度测定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HL,中,A]/熊开宇,延峰,郑晓鸿,赵枝英,王瑞元//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139(TY)自行车//蹬踏//速度//测试器材//电子器材作者研制了一套适合训练现场应用的自行车踏蹬圆滑度速度测定分析系统.该系统传感器选用了美国产磁敏数字开关,体积小、灵敏度高,安装在赛车上不影响运动员的骑行.运动员踏蹬速度信息用通过牙盘上的小磁铁传递给传感器,记录在微型录音机上,记录下的信号通过专用接口电路输入到计算机,经过专用程序处理,即可得到运动员踏蹬圆滑速的准确信息.应用自行车踏蹬速度测定分析系统对我国女子优秀自行车运动员166m,200m,333m,1000m,1333m,3000m,5000m 的实际训练过程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我  相似文献   

3.
储开晴 《体育与科学》1993,(6):42-42,28
1 问题的提出 自行车运动,就下肢动作而言,是一种非匀速,逆时针进行,两足处以相对立方向的圆周运动。 踏蹬动作是整个下肢动作的关键,合理的踏蹬技术动作可使运动员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祈取最佳的工作效率,达到高速度行进。 合理的踏蹬动作是指下肢肌肉协调的交替收缩  相似文献   

4.
对女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45 s全力冲刺骑行进行下肢运动学分析,探讨不同水平运动员速度能力的特点,筛选可评价下肢踏蹬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使用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及SRM自行车测功仪,采集上海自行车队4名女子短距离运动员场地车滚筒练习台上45 s全力冲刺骑行中的下肢运动学参数和踏频。结果表明,钟××速度能力较好,45 s全力冲刺骑行各阶段平均速度较高,但下肢踏蹬"圆滑度"还需进一步提高;顾××和姚××后程速度下降明显,速度耐力明显不足。在全力冲刺骑行后期,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钟××)踝关节活动度下降明显小于运动水平较低的运动员(顾××和姚××),提示踝关节活动度下降是影响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力学的角度和形态学方面,对自行车踏蹬一周中的受力情况,选取六个点(6个角度)的踏蹬技术特征,来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踏蹬骑行动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SRM功率车以及安装在功率车上的测力系统(Powertec-System)研究不同踏蹬频率下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一个踏蹬周期内作用于曲柄的切向踏蹬力特征。以8名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SRM功率车上进行10min、90rpm、120w的准备活动后,进行阻力负荷为500watt的骑行,踏蹬频率分别为100、120、130、140rpm,顺序随机选择,骑行稳定后,采集连续5s的踏蹬力数据。结果表明,随着踏蹬频率的提高,作用在左、右两侧曲柄的切向踏蹬力分量的正均值、均值、最大值减小,两侧切向踏蹬力分量之和的均值及峰值也减小(p<0.01);左、右侧正切向踏蹬力分量的起止位置、最值位置、双侧切向踏蹬力分量之和的峰值位置均随着踏蹬频率的增大而提前(p<0.01);在踏蹬周期的下半段,踏蹬频率越高,切向踏蹬力曲线越低,在踏蹬周期的上半段,踏蹬频率越高,切向踏蹬力曲线越高。  相似文献   

7.
本课题设计、研制了适合训练现场使用的自行车踏蹬圆滑度测定分析系统,微型化的设备安装在赛车上不会影响运动员的骑行,记录下的信号输入到计算机,经过自动数据分析程序处理后,可以马上对运动员的踏蹬技术水平进行诊断和评定  相似文献   

8.
自行车运动     
G872.33,G804.62,XL97088 9801826当前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蹬踏状态的初步研究[XL,中,A]/郑晓鸿∥北京体  相似文献   

9.
对自行车运动员踏蹬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取得好成绩,与踏蹬技术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结合实践,试图从力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自行车运动中,踏蹬技术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较大的作用。所以运动员在进行身体高强度训练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提高踏蹬技术,以便尽快提高运动成绩。一般来说,合理的踏蹬技术,在于掌握踏下脚蹬时肌肉紧张的时刻和脚蹬回转时肌肉松弛的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江苏省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角度,重点探讨跳跃练习对提高自行车运动员"蹬、踏"速度的影响与成绩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造成铁人三项自行车-跑换项过程中运动员常会出现不适感的原因.呼吸肌疲劳、脱水、糖原耗竭和感受器的传导反馈调整落后于身体活动变化,引起生物力学指标的不利改变,使跑的效率下降,可能是造成不适感的主要原因.自行车赛段的骑行位置和最后阶段的蹬车频率会对换项调整产生显著影响,运动员应注意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战术.换项过程中运动员身体所承受的特殊变化提示,针对比赛中将会遇到的情况进行专门训练,可能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受性,加快感受器的调整适应,减小生物力学指标的不利改变,减少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多能一专”进行理性思考,阐述现代教育“厚基础、宽口径”以及“多能一专”与培养方向的局限性。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专业技术课程”(简称术科)学时递减后体育基础困难生现存或可能出现的专业素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自行车运动员在骑行中动点轨迹的研究,旨在揭示运动员在骑行过程中下肢动作的技术实质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学院学科与术科教学的不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学院学科与术科的教学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学科教学是理性化的知识性教学,术科教学是操作式的技术性教学;学科教学的抽象性与直观教学,术科教学的直观性与“抽象”教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构建性与“启发”教学,术科教学内容的组合性与“迁移”教学;学科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术科教学是一种直接的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是“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术科教学是“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程式的多元性,术科教学程式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One-legged pedaling is of interest to elite cyclists and clinicians. However, muscular usage in 1-legged vs. 2-legged pedaling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Thus, the study was aimed to examine changes in leg 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s between 2-legged and 1-legged pedaling.MethodsFifteen healthy young recreational cyclists performed both 1-legged and 2-legged pedaling trials at about 30 Watt per leg.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electrodes were placed on 10 major muscles of the left leg. Linear envelope electromyography data were integrated to quantify muscle activities for each crank cycle quadrant to evaluate muscle activation changes.ResultsOverall, the prescribed constant power requirements led to reduced downstroke crank torque and extension-related muscle activities (vastus lateralis, vastus medialis, and soleus) in 1-legged pedaling. Flexion-related muscle activities (biceps femoris long head, semitendinosus, lateral gastrocnemius, medial gastrocnemius, tensor fasciae latae, and tibialis anterior) in the upstroke phase increa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absence of contralateral leg crank torque. During the upstroke, simultaneous increases were seen in the hamstrings and uni-articular knee extensors, and in the ankle plantarflexors and dorsiflexors. At the top of the crank cycle, greater hip flexor activity stabilized the pelvis.ConclusionThe observed changes in muscle activities are due to a variety of changes in mechanical aspects of the pedaling motion when pedaling with only 1 leg, including altered crank torque patterns without the contralateral leg, reduced pelvis stability, and increased knee and ankle stiffness during the upstroke.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测试方法,对优秀中长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功率车测试及肌电研究,了解运动员在原地起动阶段的踏频及功率变化情况,以及在原地起动阶段和固定功率车进行踏蹬时.下肢各主要肌肉的激活时间与用力情况,以便掌握运动员骑行过程中主要的用力肌肉,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发现,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肌电信号表现明显,提示这两块肌肉可能为踏蹬主要发力肌肉。在踏蹬过程中,运动员的肌肉用力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全能运动员与公路运动员相比,肌肉用力比较平均,肌力也相对要大  相似文献   

18.
刘亚东自行车起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刘亚东在八运会赛前测验的起动过程作了现场定点拍摄,采用国产爱捷录象1解析系统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刘亚东起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于自行车的运动节奏差,死点区减速过快、过多,蹬踏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具体表现为第一脚的蹬踏不够充分,换脚后第二脚的蹬踏不能及时发挥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影像测量法,对高水平运动员入弯与出弯蹬冰技术的动作结构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确立正确的入弯与出弯道蹬冰技术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对运动员RBC、Hb、Hct、WBC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对参加为期 9天的首届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期间运动员 (男女各 6名 )的RBC、Hb、Hct、WBC等指标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男女运动员RBC、Hb、Hct均呈下降趋势 ,且男子运动员RBC、Hb、Hct中期与初期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认为青藏高原举行自行车拉力赛 ,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对比赛距离和强度进行科学和严格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