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享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严复的《天演论》的翻译出版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所遵循的"信达雅"和择善而译的翻译原则,推动了中国译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为好文章?古人云,信、达、雅。三个字而已,言简意赅。自严复(《天演论》译者)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起,信达雅也一直是中国翻译界尊崇的翻译目标和标准。既然校对工作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  相似文献   

3.
何为好文章?古人云,信、达、雅。三个字而已,言简意赅。自严复(《天演论》译者)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起,“信达雅”也一直是中国翻译界尊崇的翻译目标和标准。既然校对工作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文章(稿件),不妨也拿这三个字来衡量一下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译事杂议     
译界先贤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确是评价译事的最高标准,殊不容易达到。不过,根据钱钟书先生的考证,1700多年前的吴国,佛经翻译家、大学者支谦在其著作《句法经序》中对翻译的三不易即信、达、雅早就有所阐述。由此看来,这玩意的创见权(或者说“版权”)属支谦而不是严复。好在严老先生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他的发明,只是后人把功劳归诸他而已。  相似文献   

5.
《美术通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严复翻译实践,其鲜明的修辞特性表明了严复“托译言志”的翻译目的。以《美术通诠》为研究对象,从修辞学家伯克的“认同”理论出发,借助哈里克的象征资源分类,探究严复为实现读者认同所做的努力可以发现:严复打通中西文论和引入中国道德观,与目标读者互动;运用同情认同和无意识认同,对原文进行节译;使用文言文体和华丽文风等翻译修辞策略,提升了译本的认同效果,扩大了译本的传播覆盖面。研究也为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建立译本认同提供借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带有受众意识,积极使用象征资源提高读者对译本的认同感;要意识到修辞的反作用力,要在忠实的基础上为译作增添修辞色彩。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来,我读过中国出版的以翻译学命名的三本书籍:一本是张振玉《翻译学概论》(1992),它主要讲了中国佛经,明清及清末民初之翻译及译论,比较粗略,未涉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研究最繁荣而引人注目的成就;另一本是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1998),其特点是以哲学观点探讨翻译学的两论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第三本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9月出版的谭载喜《翻译学》,它不仅是该书作近二十年来对中西翻译史与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结晶,同时是我国近二十年来译学研究成就的总结。可以说,它既总结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又为新世纪我国译学建设提供了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专。  相似文献   

7.
周珞 《中国索引》2009,7(4):42-43
翻译难,翻译诗歌尤其难。由于诗歌极其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诗歌到底可不可译?诗歌翻译怎样做到“信达雅”?这始终是诗歌翻译工作者孜孜追求不断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沈春华 《青年记者》2016,(32):34-35
传统译论下对新闻翻译的研究,多数停留在文本层面的技巧探讨上,忽视了"超文本"因素对新闻翻译的制约和操纵.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传统译论下"忠实"的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上世纪80年代初期,勒菲弗尔在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品的英译,在该文中提出了"折射"(Refraction)概念,指出"折射"就是为适应不同读者对作品进行改变.80年代中期,他又将"折射"变成"改写"(Rewriting).①《国际新闻翻译》(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一书的作者比尔莎和巴斯奈特(Bielsa & Bassnett)对该理论大加赞赏,认为它为新闻翻译带来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罗雪 《大观周刊》2011,(18):53-53
随着20世纪中叶翻译对等论的传入,西方各大译论也紧随其后“旅居”中国。《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接受史》一书对其在中国的接受做出批判性的全面研究,分析其在“中国化”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迹”,并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0.
唐瑛 《出版参考》2023,(2):86-88
中国传统译论不乏经典、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但呈现经验式、话语式等特征,缺乏理论创建意识,因此阐释和转化中国传统译论译思成为当下建构中国译学体系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传统译论当代阐释的典范力作之一,《全译求化机制论——基于钱锺书“化境”译论与译艺的考察》突破了对钱锺书“化境说”及其研究成果的综述、阐释、评价和应用,通过“以钱解钱”与“以钱证钱”相结合、译论与译艺相印证,提出了全译“化境”实质论,建构了以全译事实为基础、以求化原则为指导、以求化过程为导向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深化和丰富了钱锺书的翻译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出版》2010,(6):23-23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的来源:张元济和严复同为戊戌变法之先进人物。张元济在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工作期间,二人密切合作,不仅为中国近代的译书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中国版权保护制度的创立多有建树。严复在翻译《原富》期间,已开始借鉴西方版权保护成例,试图用以保护著(译)者的权利。张元济对严复的版权保护主张多加认同。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严复不直接翻译斯宾塞的著作,却首先翻译批评斯宾塞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以为,《进化论与伦理学》能为严复普及达尔文的理论,进而宣讲斯宾塞的思想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3.
董秦先生的《“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也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针对拙作《“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列举的7例“乱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从各家译文的本质看,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就叫“乱表”不“乱里”。那么,在跨文化翻译中,“乱表”不“乱里”的“乱译”站得住脚吗?在拙作里,笔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Press对应的汉语是“印刷,新闻”,有人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翻译为“出版”,这是对Press一词多年的误会,以讹传讹也正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翻译界有着不同的翻译标准,近代以来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再到直译、意译标准,从钱钟书的神似说到傅雷的化境说等,人们对翻译标准有着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但是从近现代翻译标准的发展过程来看,郭沫若的翻译标准起着关键性的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是我国翻译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严复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众多翻译家的代表,被誉为"译界泰斗"。他的代表性译著《天演论》为中国翻译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标杆,他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更被中国翻译界视为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组织,戈宝权、叶君健任编辑顾问,林煌天任主编,陈彦田、袁锦翔任副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历时六年之久,终于在1997年11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它填补了中国翻译研究的一项空白。 叶君健在,《序》中指出,这部词典也可以说是一部大型的翻译百科全书,内容包括面广,除对翻译界有成就的人物作译事介绍外,还把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术语与译事知识、翻译史以及中外翻译与文化交流方面的资料都编成词条。此外,还收录百家论翻译、中国和外国翻译大事记、世界文学名著书名汉英对照和中国  相似文献   

17.
社科类:社科文献出版社《理性的话:分析哲学的分析)(〔英〕科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商务印书馆《“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日〕千石保),《进人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从梦想到现实:21世纪的人类生活》。人民出版社《邓小平理论与现代化建设辩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翻译学界就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是当时日益走向衰落的、执著于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摆脱危机境地的一次转机(王宁,《再论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中国翻译》,  相似文献   

19.
翻译作为一种技艺已存在了上千年,探讨翻译理论以建立翻译学的努力也进行了一个世纪。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是翻译质量的指标体系,尽管脍炙人口,却未触及理论体系。如今,翻译理论已有六大学派,即语言学派、结构转换学派、社会语言学派、词语意义学派、《圣经》释义学派和意义认识——再现学派。各学派均有其理论基础,提出各自特定的概念和范畴,表述出各自的原理。如拉多·格奥尔基提出了翻译学的基本研究单位“逻辑素”,这是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20.
赵明 《兰台世界》2015,(7):159-160
《天演论》是晚清翻译大家严复的译著。严复通过阐述"物竞天择"进化理论,警醒国人奋起,为新中国革命注入一剂强心针。《天演论》中"汉以前字法句法"的运用使译笔有先秦诸子散文的雅韵,译著深受旧派士大夫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