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却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在比利时,记者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在比利时家长[中,零花钱是孩子们初学理财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单纯的物质享受条件。零花钱要算计着用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零花…  相似文献   

2.
在比利时,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决不会迁就他们的。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零用钱的标准不一,但家长们培养孩子节俭意识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不会给孩子额外的“补贴”,他们必须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  相似文献   

3.
比利时家长每月支出的零花钱总额高达2800万欧元一般来讲,比利时家长到孩子年满10岁后就开始每月给一定数额的零花钱了。在比利时,10-12岁的孩子平均每月从家长那里可以得到14.8欧元(1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1元);13-14岁的孩子稍有增加,平  相似文献   

4.
提起花钱,笨笨兔可是感慨很多,他老是觉得妈妈给的零花钱不够花。你看,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更新换代,电视里总是闪着一个又一个诱人的广告,这对喜欢追求时尚的笨笨兔来说,真是种极大的诱惑。当来到比利时游玩时,笨笨兔却发现,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却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有限的零花钱。在比利时,他常听到同龄人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而不像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钱不够就问妈妈要。零花钱要算计着用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2007,(8):39-39
一、从零花钱的使用开始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对10岁~16岁的孩子,大多数家长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给他们一定的零花钱,但孩子们往往容易视“零花”为“乱花”。为了使宝贵的金钱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用,家长应对孩子的零花钱的使用作一定的指导。在这过程中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财商。  相似文献   

7.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家长都会给一些零花钱让孩子自己支配.什么时候给孩子零花钱,给孩子多少零花钱,这些问题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来说,好像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管理比较严格,觉得孩子年龄还小,或者想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极少或几乎不给孩子零花钱,将孩子所有的日常花销都掌控在自己手里,这也是不可...  相似文献   

8.
1.从零花钱的使用开始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家长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相似文献   

9.
楠杨 《家长》2010,(10):14-15
我在本市某小学执教,通过近几年与“00后”学生及其家长的接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现在的家长们大都有“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很宠爱孩子。不说别的,单从给孩子零花钱这件事上,就反映出家长们的这种心态。而据我的观察,孩子们在对待花零花钱的态度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这里我选取了6个典型事例来说明孩子对零花钱的不同花法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从零花钱的使用开始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南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家长不轻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费。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因此金钱教育就成了美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家长也为此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金钱教育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国家长不无启发。 1.金钱教育从零花钱的使用开始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零花钱的多少并没有一个定值,主要依据孩子一周的消费预算来确定。这些消费开支包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成了学校和课堂的延伸,父母成了第二教师。那些紧张有余,轻松不足的学子们便在家长们不厌其烦的劝学教诲中继续着他们的紧张,伴随着短期内的分数提高,成绩上升,孩子们失去了原本应从家庭获得的温暖,失去了儿童原本的轻松以及最可宝贵的学习兴趣。于是厌学的情绪、逆反心理便开始占据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不良的心理倾向开始形成,不顾后果的抗议行为更是令师长们捶胸顿足,后悔不已。“亡羊补牢”可能“未为晚矣”,但如果“未雨绸缪”,确保“牢羊不亡”岂不是更为明智一些吗?因此,家长必须学会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必须首先区别学校和家庭的不同职能。  相似文献   

13.
失言的风波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好老师,孩子们喜欢我,家长们也爱跟我聊聊他们的孩子,每天我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孩子中间,谈笑风生地面对家长,这一切真好。但是因为这件事,我对自己是不是好老师开始怀疑了。  相似文献   

14.
吴采红 《早期教育》2006,(10):22-23
用事实告诉孩子、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美国,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早期就开始了。首先要教给孩子的是钱从何而来。对于刚刚有了自理能力的孩子,美国的家长从不轻易给他们零花钱,儿女问父母要钱,需要写借据。孩子的零花钱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挣来的。也许  相似文献   

15.
谁都知道,美国是最有"钱"的国家,可美国孩子花起钱来,往往却不象有的中国孩子那么"大方"、随意,甚至不顾一切,他们对"钱"的理解也比中国孩子深刻得多,这得益于美国家庭早期的"金钱教育"。其一,教孩子如何使用钱。在美国,许多家长都把教孩子如何使用钱作为必修的一课。教育孩子多是从使用零花钱开始的。具体指导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等。同时,家长尽可能将孩子零花钱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额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过程,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当一  相似文献   

16.
海鹏 《家长》2008,(12):9-10
如今,许多家长都给孩子零花钱,而且零花钱的数额在不断攀升。零花钱多了,如果放任不管,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可能助长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家长不能什么事都替他做。家长要借助给孩子零花钱这一契机,教孩子打理好自己的零花钱,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理财技能。  相似文献   

17.
法国“全国统计及经济研究所”作了一次题为“孩子的钱袋”的调查,首次对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这一问题作了一次全国性调查。调查在6 ̄25岁、尚未获得经济独立的青少年中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中,有3/4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另外,孩子11岁,即升小学六年级时,家长一般会给孩子开一个邮政储蓄账户,通过转账方式,往孩子的账户划一小笔钱,让孩子逐渐学会理财。近日,法国心理学家阿内·巴舒对这项调查作了分析,并就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巴舒的意见是:家长不应该让孩子避开“钱财的世界”。当孩子开始学会数数时,就应该让他们认…  相似文献   

18.
在芬兰,理财教育从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家长们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灌输给孩子节俭和不攀比的生活理念,另一方面也通过零花钱的储蓄,培养孩子自主理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好书推荐     
《师道》2006,(8)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点说父母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品质,总能从家长身上找到根源,无论是勤奋、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还是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先天所固有的。作者是一位从教近3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了自己在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们的烦恼,解答家长们的困惑,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七月流火,若夏难熬。时下,有许多家庭要承受一种独特的心理煎熬,家长们焦虑、期盼、祝愿,这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参加了高考。高考结束了,家长们来不及松一口气,孩子们便又开始了另一场更加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