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久前,笔在某小学听了一堂语课。讲着讲着,老师突然卡住了,停顿了几秒钟后,这位老师不好意思地说:“这个字读什么,我一时拿不准,请同学们课后务必自己动手查查,搞清楚”,说着又往下讲。第二天,我专门到这个班进行了随机调查,问那个字大家查了没有。在被问的十几个学生中竟然只有一两个学生查了,其他都没有。老师也没有就此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听了《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执教老师问:“同学们认识钱吗?钱的单位有哪些?”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当然,多数学生回答的是“元、角、分”,但有的学生却说还有“毛”,话音刚落,同学们哈哈大笑,连多数听课的老师,也以为可笑。授课老师立即纠正:“毛”就是“角”,不能说“毛”,只能说“角”。课后,听课老师一片哗然。“角”能不能说成“毛”?老师们竟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联想到:1995年我带领学生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考试内容是看电视答题,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全国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其中有…  相似文献   

3.
去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济南执教公开课后请同学们谈感受、提意见。一生说:“课上得轻松,老师讲得真好!”魏书生说:“我真的没讲什么呀,我是很懒的。”一生道:“老师‘懒’得出奇!”话音刚落,会场千余名教师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是啊,整节课下来,连平常教师写的板书都由学生“承包”了,老师不可谓不“懒”。魏书生惜话如金,只是适时引导、点拨,但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生动、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我们的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学习的不…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应邀到一所中学听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黄河颂》。整节课。女教师讲得生动、流畅、自然,学生学得也非常投入,课堂气氛格外活跃。临近结束,一名男生站起来问:“老师,课中有一句话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我不理解。地理课上,老师明明讲,黄河水最终流入渤海,中却说奔向黄海之边。”女教师愣了一下,当时,我估计这位老师备课时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女教师迟疑了一下说:“我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想是不是因为黄河水流入渤海。而后又汇入黄海,所以,作才写成奔向黄海之边。课后,同学们最好去查一下相关资料或请教地理老师。  相似文献   

5.
休闲广场     
本班笑料孙森/青岛一我班语文老师提问有个习惯,就是总爱叫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可这次,老师却偏偏叫了一个举手很高的同学:“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我不知道。”“不知道你举手于什么?”“我以为举了手您就不会叫我了。”二数学老师讲完课后对同学们说:“本课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大胆提问。”同学们没有反应。‘’这堂课内容既多又深,不好理解,希同学们大胆提出问题来。”这时,有个男生站起来,不好意思地对老师说:“老师,能不能把课重新再讲一遍。”三今日大扫除。卫生班长为使同学们尽快分配到任务,而不致于出现混乱…  相似文献   

6.
孙仕满 《山东教育》2004,(28):13-13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狼和小羊》一课,执教老师很认真,教学过程有板有眼,课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课堂秩序乱成一团,学生做小动作的挺多,虽然老师一遍遍地提醒要认真听讲,仍无济于事。课后,老师也抱怨,今天学生怎么了——不认真听讲。  相似文献   

7.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  相似文献   

9.
评优课     
评优课对于老师来说极具诱惑力,尤其对我这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一个标准,代表着老师的水平。如果评优课能拿到“优”,无疑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开门红。我接的是四年级,刚接班不久,就有同事告诉我,这个班最有个性,下课时震耳欲聋,上课时静若“死水”,尤其是一到了有人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吓得不敢举手。给这个班上课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一个劲地讲,也不管有没有发言的了。眼瞅着评优课就要来了,我还是没有找到撬开大家“金嘴”的好办法。毕竟那个“优”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把评优课…  相似文献   

10.
王添琦 《师道》2012,(6):23-23
那天,在离下课只有几分钟时,我宣布第二天要讲《铁的属性》一课,并让同学们做好预习。我注意到小强同学听到明天要讲的内容,神情有点激动。下课后我走出教室,小强跟上来对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难题想请老师解决,它是跟铁有关的。”我站定了,听小强提问。他说:“我爸爸上个月承包了自来水厂,近来很多人反应早上用水时,水中总有水锈,要放好一会儿水才清澈。人家说以前的水没水锈,纷纷埋怨我爸爸不会管理。我爸爸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们家为这事头都大了。这事能用化学知识解决吗?”我对此事一下产生了兴趣,问:“同以前的承包人对比,你爸爸有没有做得不一样的地方?好好想想。”小强想了一会,眼睛一亮说:“近来,  相似文献   

11.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觉得好笑,怎么教师还会不知道讲什么呢?事实上,在现实中经常能听到有老师说“这个内容,不好讲”,或“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没有什么好讲的”。这里最直接存在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讲,其实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没有确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0,(5):20-21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编者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课文文中写道:“正当他(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13.
张渊 《内蒙古教育》2002,(10):37-37
一、重视“学会做人”学习新知时,注意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成为思想者、发现者,并为他们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我问学生:“对于课中的人物表现,你们有什么感想?”大多数同学都对邱少云赞不绝口,有的说他意志坚强,有的说他有集体观念,有的说他有极强的纪律性,有的说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这些说法各具见地,我很满意,觉得这堂课有很大的收获。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他接着说:“‘我’和邱少云是战友,我眼睁睁地看着…  相似文献   

14.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在我们不少学校可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我们的老师不愿也不敢越这样的“雷池”半步。最近笔者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课堂上教者挥洒自如,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相得益彰”。课间我问这几位老师:“这部分内容,课上如果你不讲,换换别的方法,学生能行吗?”“应该可以吧?”事实上,小学数学里的某些内容,教师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地讲解,而应腾出这部分时间,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6.
“我为你的收获而高兴”课例“我喜欢老师让我自己讲。”“我喜欢,因为我发了言。”“我喜欢,因为我很高兴”……这是成都市实验小学一年级2班的孩子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后的感受。执教的陆枋老师一改过去“按顺序看图——说图——学文”的老套路。课伊始,孩子们便围成了六个小组,陆老师发给了每个小组3幅图(①乌鸦找水喝;②乌鸦找到了水,但喝不着;③乌鸦喝着水了)和1张白纸,让孩子们看图、思考、贴图、写话。“请每个小组的孩子仔细看图,想一想,这3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议一议,这个故事应当有几幅图比较好,再按顺序…  相似文献   

17.
张敏 《教育文汇》2005,(7):42-43
近日.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矬井观天》一课.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井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呢?”授课教师听了,先是一愣.若有所思,但没有作答。课仍顺着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下去。课后,我与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认为,学生质疑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可以转换为本课教学的有效资源,使其成为这一课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8.
我在美国听了一节小学的自然常识课,课题是“蚯蚓”。在我们国内的上法,一般不外乎,老师先板书“蚯蚓”,然后出示蚯蚓的图片或投影,再是介绍它身体的特征,最后讲讲它对人类的益处。美国的老师怎样上的呢?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担着纸片纷纷上讲台盛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成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上旁冷眼旁观。课后老师对我说,上了一节“蚯蚓”课后,假如连蚯蚓也抓不住,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同学们抓住…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弯弯的月亮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