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实乃一伟大的教育学家,他对教育的研究非常深入。但是他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家,还是一个大政治思想家;故而,他能够将教育和政治糅合为一体。在这种"大教育"观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因子。梁启超尤其将儒家传统和立宪政治结合起来,这种"大教育"观的含义非常丰富,其范围远远超出狭义的学校教育范围,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梁启超的"大教育"观都能给予今天的人们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2.
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市梁启超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13日—15日在天津举行。来自美、法、德、日、韩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的150余位学者参加了大会,并提交了110多篇论文。大会对梁启超进行了多侧面的研讨,涉及梁氏的国民观、思想文化观、哲学观、民族观、史学观、宗教观、经济观、性别观、新闻舆论思想及其办报活动以及梁氏和同时代重要人物等诸多方面,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学术讨探。梁启超与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课题。台…  相似文献   

3.
日本明治时期是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试探、了解中国的过渡期。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经历过一次深层次的转型,其原因之复杂、影响之深广,在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这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不仅体现在近代中日两国军事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日本文化取向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着重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指出明治时期的中国观对近代中日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对西方新闻观念解读的本土化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新闻自由观、报刊功能观、受众观方面。这种本土化解读与梁启超的调和主义中西文化观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分不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比较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易学观。他认为,《周易》经传首先需要进行“辨伪”研究,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在总结清代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梁启超的易学观对于当下的易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近代两位重要文学代表人物──龚自珍和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比较分析,勾勒出近代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指出近代文学观念与古代文学观念相比较而言,有了一些新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龚自珍、梁启超这两个人物的文学的对象观、价值观、创作观和文体观上。  相似文献   

7.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从日本古代文学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无常观主要表现在其忧患意识与生死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思考始于戊戌后流亡日本时感受到的尚武风气。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剖析,杨度、梁启超提出"精神不死"说,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于"大我"生命永恒性的贡献,以此作为"新民"文化之一种。五四知识分子的"社会的不朽"、"不死"说对于将来和社会的观念作了同样的阐释。但五四知识分子对个人主义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晚清一代人"至诚无我"的大我观,他们对自然主义的信仰也与梁启超的人文宗教信仰不同。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的"启蒙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是韩国的"开化期",此时期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小说观的论文,同时韩国文人申采浩拿起笔来为祖国的未来奋笔疾书。梁、申二人把小说当成革命的工具,甚至视之为改变整个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基本手段。本文通过中国近代文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对韩国近代小说的影响,分析了中韩文人在小说观上的交流,重点以韩国文人申采浩为例研究了梁启超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的文化传播赋予了言论界骄子梁启超学术经历“多变”的性格。这种传播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肇始阶段;以1902年为界标,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开始形成;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当在其欧洲游历后。  相似文献   

11.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本文试从日本古代文学、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日本人的生死观三个方面分析日本人的无常观。  相似文献   

12.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记录自己在欧洲的所闻所见所感。《欧游心影录》中反映出梁启超后期的新民观,与五四运动前的新民观有显著的区别,他提出新民应具有国民自觉心、"尽性主义"、注重东西文化调和、具有法治精神、具有世界主义。而梁启超欧行之后的新民观更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  相似文献   

13.
于海英 《文教资料》2010,(23):90-92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中日之间虽然一直试图认识和了解对方,却远没有达到此目的。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特性入手,探讨日本人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试图寻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和具体体现。另外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意识的对比,可以更加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为读者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社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3,(A5):19-20
中日两国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往来的邻国,中国文化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饮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豆腐、饮茶等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料理构成、特色、制作方法及中日两国人的饮食生活、饮食观来研究日本民族的特有性格。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说是由两国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法律文化交流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可谓是经典案例,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传播到日本,晚清时期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又"逆输入"到中国。正是这种交流的双向性和典型性,为我们今天开展中日两国法律词汇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极佳的素材。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的法律词汇有着极大的历史渊源,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特别是日本近现代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法律词汇对我国现代法律词汇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6.
一对中国人来说 ,“近代”这一知识课题 ,既有介绍、摄取西方文化的侧面 ,又有从中国文化的框架中剔除陈旧成分 ,完成文化再生任务的侧面。这是一个很难分解的双方向性的自我命题。日本的评论家们 ,被世界史是“辩证地进步”这一价值观和思考法所束缚。与此相比 ,中国的情况是 ,为了使固有文化的再生 ,就必然导致出向自我反省的文化运动集结的结果。如果把思想限定在哲学领域、特别是内在意识的认识论来看 ,梁启超也有其意欲开拓新地平线的痕迹。而且就哲学的“创生”这一点上的开拓性意义而言 ,作出梁启超“没有多少独创性的深刻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诗之争"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历时久远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尊唐绌宋"、为宋诗张目、以及"学唐"、"学宋"之争三个方面探讨了日本诗话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和思考,并就此问题,对中日两国诗话加以比较,发现日本诗话在吸收中国诗学观和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力图表现出日本本土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心力观是梁启超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从梁启超改良思想“开民智”、“求自由”、塑造新民、君权变法等重要观念中都能看到心力观的影响。心学影响下的心力观易于和改良思想结合有其内在原因,而由于心力观本身的局限也影响了梁启超更完善的改良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倡导者 ,而且还是历史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从历史教育的目的观、内容观、历史教材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方法四个方面 ,对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往来,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多的文化进行交流碰撞,从而得到传播与发展,在服饰文化上亦有体现。迄今为止,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带给日本文化的影响进行过研究。其中不乏从服饰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中日交流比较频繁的唐代和同时代的日本贵族女性服饰特征进行的对比研究尚且不足。本文通过对唐代中日贵族女性服饰的研究,论述了唐代日本贵族女性服饰中的唐风以及日本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