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呼吁下,《中国文学》要积极发挥课程优势,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界限,积极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结合学术界在课程使命、价值引导、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中国文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于2012年4月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英美文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术训练导向视域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经典,通过英语文学论文的写作进行规范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回归其人文属性,学生的文学素养应受到重视。但调查发现,地方性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文学类课程受到不断压缩;而且,迫于课时限制,知识性内容占据大量课堂时间。与此同时,经过一年的文学课程之后,学生的文学知识呈现爆发式增长,文学阅读兴趣高昂。但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未能转化为阅读行为,文学素养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改变固化观念,拓展教学深度,增强文学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培养角度而言,英语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都起着重要作用。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文学入门”、“英美文学史及选读”和“文学批评原理”等课程构成了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而各高校依据自身特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水平和师资状况还可以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或延伸课程,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作为核心课程的合理补充。两类课程共同构建了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从《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聚焦课程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书本带动课堂"为核心,分别从教学主体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模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通过文学文本了解西方,理解中国,思考世界.  相似文献   

6.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针对传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范式存在的问题,本文认真分析了现代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思路,并对现代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途径和意义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人文素质教育前提下开设文学选修课程,将更好地切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考评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课程含义,有针对性地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差异,提出了基于网络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模式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教与学的实际,从特点与优点、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及教材建设现状,并就加强课程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鲜有在德语专业框架下对文学课程的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探讨,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对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因而文学课程无法充分发挥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应有的核心作用。重新思考文学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文章以学生的知识产出与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改革德语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能够使德语文学课程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