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22,(3):71-75
从语言学角度可以发现邹平地名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地名通名有61个,以人工建筑地物类通名为主;地名结构以偏正式、附加式为主。邹平境内有过移民现象,于地名用字中的“辛”“里”以及地名中的姓氏可以得知。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邹平自然地理、宗族文化、历史上的经济、交通及人物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名从主人”是确定地名字形、字音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地名字形稳定,但读音特殊,如甘肃省“宕昌县”的“宕”字读“tan”音,在词典中能否吸收?笔者认为,乡镇以上地名的“异读”应作为“又音”收入词典,村名的“异读”则不宜收入,可收入《地名录》或地方志中.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语言,它不但可以反映某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而且可以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村名是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慈溪市14个镇、5个街道的297个行政村名为语料,分析慈溪市村名的构词方式及通名类型。通过对慈溪市村名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慈溪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当地人民的生活等。  相似文献   

4.
先秦汉语的“有+名”式名词中的“名”可以是族名、国名、朝代名、水名和一般名词;在具体语境中,“有+名”可以解释为族名、国名、地名或朝代名。“有+名”中的“有”,可以解释为“大”,以此解释“有+名”,便一通百通。  相似文献   

5.
村庄是比地名更小的地方行政单位。一个地区村名的命名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多种因素有关。以苍山、洱海间的大理镇等5个镇为例,对村庄的名称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白语和汉语对村名命名产生的影响,对村名命名的类型进行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村名中体现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山水自然文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村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正>地名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乡村地名作为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体现基层地名的发展变化。一、莱芜市钢城区乡村地名的语音形式由于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日渐增多,自然村落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增长,随之而来就产生了许多新的村名。这些新的地名顺应地域化、递归性的特点向多音节方向发展,出现了三音节、四音节以上的多音节村名。莱芜市共有两个区:莱城区和钢城区,这里选择钢城区作为  相似文献   

7.
关中东部地区的三原、高陵、阎良、富平、蒲城、大荔等区县分布着大量的山东方言岛,其地名有六个特点,即与移民输出地有关、以“合”“和”字为名、寄予美好愿望、以姓氏为名、以“凤凰”为名以及与宗教信仰有关等。这些地名反映了山东人的迁徙历史,体现了他们的政治、道德、宗族等观念。  相似文献   

8.
“贡嘎山”彝语称为“俄定尔曲勃”,意为“雪地螺白山”;“安顺场”彝语称为“仅莫木”,意为“仅莫家人的居住处”。“大渡河”彝语称为“德薄亦莫”,意为德薄河。这些彝族地名和河名的形成均早于现代彝族迁居当地之前,为彝族古地名和河名。从贡嘎山、安顺场和大渡河这些彝族古地名的存在可看出:大渡河流域曾是古代彝族先民迁徙的重要线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北京、河北一带有许多名称叫做“×各庄”、“×家庄”一类的村子。这些村名中带的“各”字,当地人都念[·ge],而“家”字念白了的时候也念同“各”[·ge]。《汉语音韵讲义》(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中说:“地名如‘张家庄、胥家庄’之类‘家’字读[·ge],字写作‘各’或‘郭’”,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那么,这些村名中带的“各”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家”字在村名中读音同“各”[·ge],书写时形体也可写作“各”?此二字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从语源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VN_1 N_2”语言结构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的“VN1 N2 ”结构有两种形式 :“VN1 N2 ”式和“V N1 N2 ”式。“VN1 N2 ”式 ,由动宾式动词后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的语法关系有 :“谓 补”、“谓 宾”等 ;“V N1 N2 ”式 ,由及物动词后带名词 ,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语法关系有 :“谓 宾 补”或“谓 双宾”等。现在这种形式较多地出现在报刊上 ,是由语言自身发展演变、形式本身的表达作用、受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构形式是对古代汉语中“V N1 N2 ”结构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12.
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电大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对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构建出一套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学习要求、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服务“三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远程教育项目。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实施。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在河南的实施工作。为了探索适合河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招生、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省2008年春季以来三季“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生源的专业、年龄、性别、来源、学历结构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服务“三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远程教育项目。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实施。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在河南的实施工作。为了探索适合河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招生、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省2008年春季以来三季“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生源的专业、年龄、性别、来源、学历结构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16.
一、有意无意,强化读图意识 有意读图.“游戏”帮助初中生树立读图意识。陶行知先生特别推崇“做中学,学中做”,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确实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途径。对于初中生来说,开展“找地名”、“说方位”、“猜谜语”等游戏活动非常有效。通过“找地名”,学生会发现地名不同,字体、颜色、大小都不一样,有利于学生积累找地名的窍门。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18.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加速,加强对地名的规范管理工作显得日益紧迫。文章以武汉地名为研究对象,归纳出武汉地名的四种结构形式,即“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并概括出武汉地名的六种命名方法:说明法、借词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反映出的武汉地域文化特点,并对武汉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20.
新闻播报     
新余市全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经过近半年的筹备,4月11日,新余市首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付诸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通过远程教育、面授辅导、自学练习等形式来完成学业的。本届共招收学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