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20多年来,我上过数学课、音乐课,当然上得最多的是语文课;20多年来,我上过研究课、观摩课、参赛课,当然上得最多的还是随堂课,是一节一节的课造就了我作为教师的人生。做教师的日子久了,对课堂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情,于是,有时也就会想——课堂是什么?是我和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的时空。课堂有什么?有探究,有发现,有合作,有启迪,有顿悟,有情感互动,有智慧共生。孩子们需要课堂,我离不开课堂,于是,课堂便成了  相似文献   

2.
<正>入秋的厦门,"第三届全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卓越课堂观摩及研讨会"如约而至。人生有无常,生命自精彩,一节来自陈骞老师的"增强生命的韧性",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真谛,原来生命自有百般挫折,原来人生可以独自精彩。这是一节温暖的课、一节感动学生的课,当下课铃声响起,笔下更有无数思绪。一、情感交织:从1到0,感恩相遇生命的相遇本身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正如这节课上陈骞老师与厦门三中学生的遇见。从导入开始,生命的相遇便发生了,学生与陈老师之间的情感交融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程嗣武 《教育文汇》2011,(12):33-33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忙课,听了区级大赛课22节,听了本校优质课评比活动课5节;市教科所叫我准备一节公开课,一有空就在网上和光盘上看名家的课。听课、备课之余,我总是在想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我常常与老师们一起研究课堂上的教学问题,而且有很多机会一起观察各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每当大家在观察、研究完一节课后,都会有一次震动、一次激动、一次感动、一次冲动的体验。当然,更给大家带来一种反思: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会想到这些问题吗?我能上得这么精彩吗?我的课也  相似文献   

5.
去年,听过一节课《我是一条小河》。这是一节在“全国语文教学艺术课堂观摩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也是颇有争议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每次听马超老师的课总是被他的课堂所感动,音乐似乎更钟爱他,同样的音乐同样的课堂,在他的音乐课堂上总能够让你心灵震撼,让你为他的音乐感动,为他的智慧而感动……听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课让我们看到"理想中的音乐课堂"。一、理性的课堂马老师这节课选自人音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中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马老师这节课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突出系统性,尤其难得的是凸显了教师"用教材"的教  相似文献   

7.
上学期我参加了骨干教师的教学探讨活动,执教"Stone Age People"一课,后又在"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执教本课,算起来这节课前后备课、试上共六次,每次上完都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为了追求高效的课堂,我在一次次课后反思中前行。概括起来,本节课让我纠结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本节课的开头导入,另一个是本故事的呈现方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中学阶段(大约12岁到18岁)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一黄金时代的大部分宝贵光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一年12个月,大约有9个月在上课,每个学期要上六百多节课,一年要上一千多节课。因此,一个学生如果不把上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相似文献   

9.
一、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常态,培植常态意识,上常态的课,应该成为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努力追求的境界,常态的语文才是有魅力有深度的语文。因此,我是基于用一颗常态心来演绎一堂常态课的认识参加比赛的。我以课堂研究性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体范式,将“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作为探究的话题,在“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的教育圭臬的指导下,把握教学节奏,梳理教学层次,推展教学进程,和学生一起聆听作品、感悟作品,在《故都的秋》中寻找郁达夫先生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那双智慧、忧郁的眼睛。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锐角和钝角”一课。这节课让我想起了这样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无处不在。多数听课者都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普通,没有出奇之处。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这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中,有一种别样的境界。涌动在课堂上的是人文关怀,是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如何体贴和关爱学生,她把爱融入在具体的、不刻意的行动中。在龙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角色位置,二是课堂激励。…  相似文献   

11.
5月6日,我在“宜昌市小学‘创建高效课堂研究共同体’课例展示与交流”的活动中,上了一节展示课,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普罗米修斯》。这节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欣喜之余,回想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应是精彩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有关哲学史的课,哲学总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回忆中学和大学时所接受的哲学教育,没有令人兴趣盎然的记忆,多的是晦涩、生厌的课堂感受。周国平认为:哲学课,传授知识是次要的,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我觉得周先生的这番话应该成为我们上好这节课的一个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5月6日,我在宜昌市小学‘创建高效课堂研究共同体'课例展示与交流的活动中,上了一节展示课,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普罗米修斯》。这节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欣喜之余,回想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应是精彩的朗读指导。课文的第6、7自然段,集  相似文献   

14.
研究惩戒权的文章已很多,对此的讨论也很多,但在实践中,除了学校原有的警告等行政处分外,还没有任何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对学校和教师的惩戒权作出明确的可操作的规范。本文试对小学教师课堂惩戒权应用作一分析。我总共听课20节,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信息、社会。随机听一个班一天的课。一、课堂中教师惩戒权分析在我所听的20节课中,几乎没有惩戒的有4节课,有惩戒的有14节课,有较多惩戒的2节课。1.几乎没有惩戒的课堂情况分析。几乎没有惩戒的4节课全部是四年级的课,包括1节音乐课,1节信息课,1节社会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贵刊的《课例点评》栏目我每期必认真阅读,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但是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就是好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无法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使用.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子备课室,真正的多媒体教室正在筹建中;二是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大量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拿到我们课堂上使用并不合适.而读完安凤吉老师的课例后,忽觉眼前一亮,尤其是三个预案很有特色,自己恨不得马上活学活用.恰逢学校让我开学初上一节示范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节内容,并灵活地运用了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比预期的目标更好.下面结合自己上这节课的体会对安老师这节课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我曾经参加过这样一次赛课,课题是《摆的研究》。我研读了教材、教参,明确了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即在摆长、摆重、摆角三个因素中,哪些因素影响了摆的快慢?我沿着预设好的教案试上了这节课,没想到看似有条不紊的教案到了课堂上却搞得"天下大乱",结果此课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课后我静下心来,结合自己课堂上忙里偷闲的观察,进行了深  相似文献   

17.
听了一节高三语文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咏物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本来,一节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课,应该给学生和听课者带来美的享受才是。但奇怪的是,坐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充斥耳鼓的全都是些“军事术语”.课堂上似乎弥漫着的是战争的硝烟。于是,我不免心生疑惑。我们难道是要送学生上战场吗?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只有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根据教学策略的要素,我尝试了以"重组"为本,以"整合"为径,以"操练"为策的英语教学策略。下面,我以7BUnit3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一、背景情况本节课采用的是7BUnit3的内容,是一节以听说为主的课。本节课是一段关于"问路与指路"的对话。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定兴趣,比较喜欢听说的课型,  相似文献   

19.
崔红 《中学教学参考》2009,(19):120-121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课,也是一周的最后一节课,老师们都知道这节课是最难上的一节课,师生一周教学、学习的劳累都集于这节课上,师生盼望周末放松休息的喜悦也都集于这节课上。于是,我想到了上朗读课,将两个班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朗读课堂。我把表情疲倦并带着些许懒散的学生带进电教室。  相似文献   

20.
张仕红 《考试周刊》2012,(84):172-173
最近学校组织"高效课堂组内赛课",听了几节课,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有如下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怎样才能上出一节精彩的课?经过深思,反省、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要想上一节高效率的精彩的课,就要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做足工夫:如教学的设计、教师的语言、示范,以及评价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一节课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参与,就成功了一大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