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本应自觉保护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限制地开发自然,向自然无穷地索取,结果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对人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一般指的是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通常涉及的是人类生存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的活动不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污染物质的毒性和浓度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类与自然环境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系统。人类与自然万物乃同生共源,对待自然环境人类只需"无为":自然环境给予人类的物质资源虽然是丰富多样的但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因顺自然,做到取之有度才能保证用之不竭;人类给予自然环境的是尊重、爱护与赞美,在与自然环境的交往中感恩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观不仅要从理论上树立,更要在现实中践行,让人类与自然环境都能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盲目发展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境况下产生的新兴哲学应用学科之一。环境哲学在以往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全面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更为科学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一、环境及环境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环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总和,是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组成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由阳光、大气、水、海洋、土地、野生生物、矿藏等非人类制造的各种自然物质与能量构成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当前举世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依赖于自然。曾几何时,蓝天、碧水、绿地、阳光为人们的生活构织出绚丽的风景。而如今所有的这些都将被灰色的天空所抹杀,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日益恶化。因此,环境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然环境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素质观念,  相似文献   

8.
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认识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为人类服务的重要工具。它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人类既不能被动的受自然支配,也不能任意支配自然,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才能使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简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