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常被报道的单位难报道,经常有记者出入的地方难写稿,难就难在新闻要出“新”。当我读到新华社播发的《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时,不觉眼前一亮,妙!一个人人都在写,却又写不出来的石河子,被彭红和蓝学毅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更改座右铭     
以前,我有个座右铭:“庄稼不收年年种,稿子不见天天写。”我灯下索肠,笔耕纸上,苦干了一年多,稿件一篇篇飞向编辑部,结果一篇也没有被采用。1988年初,守备区一位宣传干事告诉我,初学报道,别放“机关炮”,着急上稿,盲目地写;应扎扎实实打基础,潜下心研究报纸,研究别人的写作技巧,写一篇要有一篇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4.
沆瀣一气 这个成语不好读,不好写,也不好理解,需要知道成语的来源。“沆”与“瀣”是古书中记载的两个人的名字。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是崔沆的门生,便被录取了。当时人们议论一“沆”一“瀣”,本来是一气的,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沆”读 hà ng(巷),“瀣”读“ xiè”(泄)。  好高骛远 这个成语一般不会读错,但有时容易写错。其中的“骛”,有写“鹜”的,有写“务”的,也有写“雾”的。“骛”指马快跑,下面是个“马”字,引申为追求。“骛”也当“务”讲,所以也可写“好高务远”。但写“鹜”“雾”都不…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真是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已届而立之年,《编辑学报》也进入了29岁.为纪念建会30周年,任胜利秘书长约我写一篇文章,作为见证了一会一刊诞生、发展全过程,在学会担任了30年常务理事、3年青委会主任、20年副理事长并分管过教育委员会和青委会,在学报当了29年编委、5年副主编、17年主编的我,的确没有理由拒绝.不过动笔写这纪念文章时,我被写什么难住了,有“癞蛤蟆吃天”之感.还是老婆的“就写你做过的具体事儿,写你的真实感受”的话启示了我,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标题:以我经历过的点滴小事及感受,印证一会一刊通过“创业奉献”,做到了“平凡辉煌”.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个通讯员写了一篇体育新闻,大标题是:“我区男子篮球队力挫群雄勇夺冠”。大致一看,没有什么毛病,可仔细一想,就有问题了。冠,是古代弁和冕的总称,即帽子。当然,古代冠和帽有区别,但现在通称为帽了。因此,写“夺冠”,会被人误解为“争夺帽子”,这岂不成了笑话!也许有人说,夺冠是“夺取冠军”的简称。这是不通的。冠军是一个词,代表一个概  相似文献   

7.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8.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5,(10):33-34
8月中旬一日,《军事记》主编来电话,约我写篇“新闻人”专栏稿件,让我自己写自己。10多年前有人写过我。最近也有人做了准备写我,而我怕被写得名不副实,好说歹说谢绝了。这回《军事记》“有请”,而且信任有加,焉能“不识抬举”!可是,写什么呢?我于1970年8月9日早晨告别执行生产任务的某步兵团政治处宣传干部岗位,从安徽白湖农场出发,一根小扁担,一头被服一头书,挑到20里外的路边汽车站,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业余通讯员当中,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给一些“市报”电台投稿,尚且不易,更别提上全国性“大报”了。在大报上稿,是比上“小报”难。但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写的稿子,要有上“大报”的新闻价值。去年初,我去一家企业搞调查。发现它盲目引进“新技术”化了30多万元钱,产品质量却不过关。为此我写了《企业引进技术须慎之又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采用。五月份的一天,我九岁的儿子同我说:“爸爸,你们常给我买‘娃哈哈’我都吃厌了。能不能给我买一些小画书?”这句问话提醒了我,我连夜写了《不能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今年以来我有两件喜事。一是5月16日观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二是6月9日我代表基层官兵写给彭丽媛等演员的一封感谢信被军报采用。 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以后,为了表达我们基层官兵由衷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我写了《致彭丽媛的一封信》。信写出来了,可是往哪里寄呢?有的同事说:“只有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才有可能被艺术家门看到”。也有的同事说:“你一没资历,二没关系,这么长的稿子,人家编辑看都不会看的”。我有点犹豫了,但转念一想,既然写出来了,试一试吧,遂将稿子寄给了周末文化版责任编辑曹慧民老师…  相似文献   

11.
自愧不如     
前几年台湾《联合报》上,登了一篇女作家张爱玲的旧作:《编辑之痒》。张女士说,她为《皇冠》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话虽不多,‘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结果,刊出时,“言必有失”被改成“言必有中”。另外,上海的旧路名“张家浜”,被印成“张家滨”。张爱玲不无沮丧地说: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上,有位年轻的业余作者一连讲了几个构思,结果都被与会者否定。原因是:他所要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这位年轻作者长叹一声:“唉,总是撞车!”“撞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青年朋友提出这一问题。似乎难以讲明白。一位与会的作家忽然想起了写情书。热恋中的人,只要有点文化,总免不了要写“情书”.所谓“情书”,就是有情人之间表示爱情的信。世界上的“情书”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有统计过,恐怕也难以统计。但它肯定要比人们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要多得多.“情书”多如牛毛,却“风格”各异、长短不一。或直率,或迂婉,或质朴,或华美,或理智,或冲动,或情  相似文献   

13.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14.
曾大力知道自己被杨向群列入三朵湘籍“金花”之后,说,广东出版界有四朵湘籍金花,只写了三个人,就不全面”,于是给我们发来了写杨向群的文章。广东出版界的湘籍金花究竟有多少朵,并不重要,这里写的四人,有个性,有担当,在工作中作出了一些贡献,也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有必要“为友谊做个小结”。  相似文献   

15.
很多同志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这些稿件寄到报社编辑部,多数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命运。少数因为题材重要或与新颖沾了光的稿件,编辑为了不忍痛割爱,只有动手为作者改写,有时干脆重新组织结构。假如我们的报道员在写这些稿件时能注意克服公式化现象,稿件被采用率肯定会大大提高。那么一旦自己写了这样的消息稿,如何在发往报社…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不少朋友写信向我倾吐了新闻写作过程中的麻烦事,中心议题是写了篇批评稿或发了篇言论稿被人“对号入座”,引来烦恼,甚至遭到打击,轻的也被弄双“小鞋”穿穿。这样,不少业余通讯员就此洗手不干了。开始写稿.我曾抱着“歌德派”的宗旨,不写批评性的新闻。后来学会写小言论时,往往都是针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进行抨击,这样也带来一些麻烦事。但是我这个人有个(?)脾气(?)越是有人反对写或指责,偏要写。有些人询问我:“胆子为何如此大?”我回头小结了一下,觉得胆大来自真实! 1985年春天,我进城办事,路过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的画廊,看到上面登载了“性  相似文献   

17.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18.
记者写了一篇表扬信,送当事人审阅,却被“没收”了……  相似文献   

19.
“有勇无谋” 刘半农的天下.最初是在上海滩打出来的。他在当时被称为鸳鸯蝴蝶一派的文学刊物上.写了各式各样的小说.这些小说被冠名为“滑稽小说”、“侦探小说”、“醒世小说”、“衷情小说”、“言情小说”。写着写着,便深刻起来.又写“历史小说”和“哲理小说”。  相似文献   

20.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