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随着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文学受到了全方位的挑战。网络文学中“文学的消解”首先便是创作主体成员的改变。其二是网络文学创作目的和意义的改变,它使创作主体改变了对文学形式、内容的观点。第三是网络文学评论呈现出一种无深度的溃散。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莫言近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网络文学是个好现象。他说,如今,网络写手辈出,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现象。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普遍的,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文学也不能例外。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格局,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的新媒体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网络文学?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中虽然小乏真知灼见,但存在着从网络新媒体视野审视的盲区。以往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常常囿于传统媒体视野的维面。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特点是:自由灵动、生动幽默、短小精悍和谈天说地边缘化。(1)情节要跟“网络”有关;要有男女角色,要产生爱情,最后的结局又通常是虚幻。(2)它是平民文学、涂鸦文学、个人文学、速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一个文化快餐消费时代。网络正以无可匹敌的速度和力量,卷入我们的生活。而正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出现。也成为了我们生活和文学研究中无法避开的话题。但令人尴尬的是:至今对网络文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更缺乏理论去规范化,评论它。网络文学还处于一个自在状态。著名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先生曾发出如此感慨:“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题期待解答。”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 ,同样 ,科学也是艺术家灵感的激发剂。科学技术和科技理性 ,对艺术的发展既有推动的一面 ,也有破坏的一面。“网络文学”很年轻 ,且雄心勃勃。但是 ,“网络文学”与摄影文学、影视文学一样 ,只是一种“嫁接”的不明确的说法。现在 ,“网络文学”还是文学的一种 ,只是所用工具和传播渠道不同而已 ,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本质的区别 ,还为时过早。目前 ,大批“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作品的问世预示着“网络文学”不仅从形式上 ,而且从内容上向传统文学靠拢 ,并同样日益商业化。实践一再证明 ,高科技进入文学 ,仍须服从文学规律的支配 ,否则 ,文学就会被科技异化 ,就会变质 ,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宣泄工具 ,大大降低文学的水准。倘若对所谓“网络文学”的认识离开对文学基本认识的规范 ,使文学失去自己的边界 ,甚或令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看“网络文学”变成一种痛苦 ,那是极有可能在无形中取消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研究“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应当会成为一个重点。“网络文学”对文学的影响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给予关注 ,但是 ,“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基本理论的影响 ,研究得还不多。“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 ,而网络文化又构成“文化工业”主宰一切的大语境?  相似文献   

6.
自从中国在1994年加入国际互联网公约,迄今已有22年。在这二十多年间,网络引发的文明巨变和文学变迁在中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历史性影响。在没有网络之前,文学传播的媒介主要依托于口口相传和纸质媒介。而在网络出现以后,网络毫无疑问的成为文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也就此兴起。网络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虽然这些改变带给文学的既有好处也有弊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促进了我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它拥有诸多物质技术优势,但当前创作上和表现上的不尽如人意使其陷于尴尬处境,这种尴尬主要缘于对网络文学特性的模糊认识。网络载体的物质特性使网络文学拥有自由性、开放性、大众性、互生性和超文本性,这使得网络文学可以成为最具活力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是数字化信息洪流中催生的新型文学形态,它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结合了新的时代特征,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当下文学,它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但是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有利有弊,本文通过对处在中国转型期的网络文学的研究明确其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引导大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网络文学作品时,应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巨大的人格力量;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评判网络文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自由与平等的理念、超文本、网络语言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第四媒体文学”——网络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包括网络期刊、网络作者的文学主页和网络的社区文学。网络文学 在传统文 学的参照下,独具“网味”,主要表现在语言运用及创作方式上。  相似文献   

11.
在Ad hoc网络中入侵检测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描述,然后从会话过滤的角度出发,结合Ad hoc网络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检测的入侵防护策略,用于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A. Kamp 《教育政策杂志》2018,33(6):778-792
This paper presents insights into the leadership implications of recent shifts in a range of policy contexts towards notions of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The paper draws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ed networks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Victoria, Australia. From 2001, School Networks and Local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Networks (LLEN) were implemented by the state government to support young people in their transition through school and into employment in a context of a risk society, a context where pathways into sustainable employment for young people, and others, had become more erratic. For comparative purposes, the paper also draws on published research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ed-up approaches, including Primary Strategy Learning Networks (PSLN), in England. Using concepts from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the paper argues for the value of considering the full range of actors – both human and non-human, real and unreal – involved in networking initiatives and proposes some though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a sociology of associations for both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基于mesh结构的低功率消耗率组播路由(LPDMR)协议算法. 采用计分机制选择组播群首,而群首之间以最低功率消耗率来选择路经,并以按需方式组播,群内使用表驱动路由协议.结果表明提出的LPDMR路由算法可以大大提高包到达率和网络吞吐量,特别是提高了网络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4.
无线移动Ad Hoc网络(Wireless Mobile Ad Hoc Networks)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网络.它具有无中心结点限制、无有线介质限制、自组性、自愈性、高移动性和快速建立等优点,适合在复杂不确定的移动环境中应用.总括了Ad Hoc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状,针对无线Ad Hoc网络特有的节能、QoS和安全三方面要求,对目前的Ad Hoc相关协议进行了概述、对比和分类, 有助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因其出色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自组织和适应能力、记忆联想能力。已经成为机器学习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讨论了多层神经网络的理论依据,泛化能力问题,总结神经网络结构优化与泛化能力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神经网络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特定碳粉燃烧器中设定温区不同温度值难以采用常规控制算法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燃烧室不同位置测量温度作为输入,碳粉送进机构以及进气量控制为输出,基于多变量控制系统的特点建立了BP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利用PID神经网络控制建立系统的解耦模型,以不同热区温度设定值和燃烧器温度值为解耦模型输入参量,将系统解耦模型的输出作为BP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输入值,对燃烧过程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17.
For at least two decades, politicians, academic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have advocated cooperation across sectors, administrative layers and other institutionalised boundaries to achieve objectives of what are called ‘learning regions’ and the ‘lifelong learning perspective’. Boundaries between geographical, institutional and sectors are becoming more porous. Regions and cities may be seen 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 and hence do not necessarily follow the logic of formal institutions. While formal institutions have innate interests in regulating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ir members, networks develop according to evolutionary or selectionist dynamics, in that the processes of change can be seen as analogous to natural (Darwinian) selection. Networks may be seen as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 systems. Research on networks has been relatively extensive in the last 20 to 30 years in mathematic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biology. There is an emerging science of networks that studi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ystems. There is also substantial research on the features i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r interdependencies within the system that contribute to explain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at system. In this perspective, we may view a learning region as a web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8.
贝叶斯网络对故障树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映射 ,引入作为目前处理概率知识基础上不确定性问题的最有力的推断方法———贝叶斯网络 (BN) ,有效地解决可靠性分析中最常用的故障树分析 (FTA)方法的局限性 :各部件独立 ,状态为二值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RBF神经网络在事故预测领域的适应性,提出了采用RBF神经网络建立道路事故预测模型.利用我国1990—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运用RBF神经网络建立了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2000—2010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二进神经网络方法对Boolean函数逻辑化简具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意义。通过二进神经网络化简复杂非线性可分Boolean函数的方法,说明对非线性可分Boolean函数化简采用二进神经网络方法能够取得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简便的化简。同时,给出几个二进神经网络化简非线性可分Boolean函数的实例,具体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