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从而管好用好媒体,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媒体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笔者认为,“三善”媒体,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各级党委特别是媒体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快改革发展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新需要;是实现民主法治宏伟目标对领导干部的新期待。“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善待”是前提,“善用”是目标,“善管”是保障。文章通过近年来重大而鲜活的事例有力而充分地证明:“三善”媒体,有百利而无一害,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6,(6):18-19
大家好!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新兴传媒的走向”。当前被公认的四大媒体是:印刷报刊、音频广播、电视广播和万维网。万维网是四大媒体中的新兴媒体。媒体之前加“大”字,是形容社会影响力,看它在一天24小时之内,能吸引多少“人小时”的国民注意力。在中国,四大媒体的任何一种,每天都要吸引上亿“人小时”的国民注意力。  相似文献   

4.
舆论引导上有两大误区,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受众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的“靶子”,片面地认为只要媒体不断轰击,受众就会接受这种观点;二是阻塞信息渠道,以为“控制”住了主流媒体就等于“控制”住了舆论。这种简单化对待“舆论引导”的结果,会造成“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疏离。从而造成“媒体舆论场”公信力的缺失,实际上是放弃了舆论引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从内容上来说,头条新闻是媒体的“核心”;从作用上来说,头条新闻是媒体的“支柱”;从业务上来说,头条新闻是媒体的“形象”。记要争取写头条,就像士兵要争取当将军、演员要争取当主角一样,天经地义,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6.
王霞 《传媒观察》2004,(4):35-36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新闻虽然渐渐得到重视,媒体从业者也开始尝试新的经济报道形式。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媒体特别是党报序列媒体的经济报道,依旧一副老面孔,抑或不脱“一厂一店”、“数字 经验”的窠臼;抑或堆彻材料,进行“宏大叙事”,被媒体研究者斥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  相似文献   

7.
连淑卿 《网络传播》2006,(11):26-29
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到网络电视,从称之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到“跨媒体”,已经没必要也无法分清是“第N媒体”了。大量交互式新媒体正浪潮汹涌进入生活、工作的所有领域,并以指数性增速夺人“眼球”。  相似文献   

8.
水生木 《今传媒》2005,(5):63-64
时下的媒体经营中,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正在被大量引入,“资本”、“合作”、“集团”等词汇在传媒界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的确,在媒体越来越产业化和入世的大背景下,集团化经营已被认为是提高媒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建立跨地区、跨媒体的大型媒体航空母舰,也已成为众多传媒人努力和追求的方向。然而,在这股“求大”的洪流之外,也有那么一部分以“小”见长的媒体,  相似文献   

9.
新闻策划是当前新闻界高频率使用的词汇,它是新闻报道最有效的实施方式,是新闻竞争的重要“砝码”,是报纸发展的“助推器”,对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树立媒体的形象,提高媒体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作好新闻策划,重点应增强“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三昧》2004,(3):1-1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又是一年“两会”召开。尽管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各媒体的“必修课”,但2004年的“两会”,媒体依然付出了开创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马年开年,报业大战硝烟渐散。华东某省城两家强势媒体(且称A媒体和B媒体)为争谁是“第一”公开在报纸上“斗嘴”,直斗得昏天黑地,令读者“雾里看花”,业内人士却视为笑谈。疯狂“斗嘴”的背后,折射出当地媒体在自我约束上的苍白以及行业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种“斗嘴”,已显示出当今某些媒体近乎“病态”和“畸形”的做法。 且看今年1月9日A报在1版的评论《做秀还是诚信》,文章说,有消息称,“首家进入全国报业百强”的媒体在我省飘然而至,不禁令人平添三生有幸之感。然而遍查有关目录(中国报纸广告监测月报2001.11),却…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的全国“两会”已经圆满闭幕,但是多种媒体、多元模式的“两会”新闻报道如火如荼的场面却依然历历在目。近年来,一年一度的“两会”新闻报道已成了国内外众多新闻传媒“群雄逐鹿”的角斗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报道的竞争,特别是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与新兴媒体形成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电视媒体如何在继续保持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7,(9):21-23
主持人:媒体让杨丽娟“火”了,同时也惹“火”上身。当受众从对杨丽娟一家人疯狂的“追星经历”的指责中清醒过来,看到其背后的病态和心理缺陷之后,更多批判和谴责的目光投向了媒体的所作所为。的确,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有些过火一一本来应该是“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策划者”。  相似文献   

14.
赵雅文 《新闻界》2006,(2):51-52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同时它又是两者和谐统一的“调节器”,在两者之间起承上启下、润滑畅通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发布与实施主要是通过媒体这个中介传达给公众,公众的政治愿望也要通过媒体这个中介反馈给政府,媒体是政府发布政策和公众表达意愿的“中转站”。而要实现顺利地“传达”和“反馈”,政府、媒体和公众等三个方面必须事先进行精心考虑和设计,这在新闻传播学中称之为“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15.
“本土化”是广东电视媒体与境外媒体竞争的秘诀。而境外电视媒体大举进入,加强对广东“本土化、区域性、接近性”新闻的渗透,广东电视新闻的“本土化”优势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李伟程 《传媒》2023,(4):37-39
新型主流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做好新时代的宣传工作,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策略,提出主流媒体要注重打造智媒体矩阵,强化人才培养,注重用户体验,全方位推进“媒体+产业”模式,打造超级IP,引领传媒行业进行“蝶变”。这些策略是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增强“四力”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媒体特别是报社都是将评论与理论合在一起,称为“理论评论部”或“评论理论部”。其实媒体不仅可以考虑建立“新闻评论部”,同时,也应该建立“评论记者”的运行机制和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8.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冉冉升起。”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手机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突破性创新,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性的传播工具,可称为“第五媒体”。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所谓“手机媒体”仍然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手机仍然是“第四媒体”。本文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阐述一下理由。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批评报道的形式日趋多样,如:“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社会经纬”、“新闻调查”、“众生相”、“监督哨”等栏目、专版亮相于媒体平台,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发扬得淋漓尽致,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因此极速飚升。但作为媒体的行为者———记者在批评报道中属于什么地位呢?他们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本文试作一阐释。记者在批评报道中是桥梁和纽带监督是“自古至今,人类的永恒主题”。①新闻舆论监督是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记者深入调查采写负面新闻信息的批评报道的传播,表…  相似文献   

20.
丁建雄  高建华 《传媒》2023,(8):27-28
<正>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媒体融合的重要性。随着媒体融合的逐步深入,各媒体的工作重点已经从最初的“如何融合”转向需求端的“如何触达”,而全国两会的报道活动则是对这一思考的最佳回应。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做好全国两会报道,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甘肃广电”)提前谋划,不断增强产品意识,探索报道“新”思维,从前期策划到内容呈现,创新运用融媒技术,丰富报道形态,精心“智”作,写好“融”文,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展现了新作为,彰显了媒体融合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