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以"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和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实行异地联合共建.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林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平台,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学术中心、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马常耕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林木育种学家,从1955年开始从事林木遗传育种事业以来,不仅参加了杨树、杉木、板栗、白榆、落叶松及华山松等树的育种项目,还对林木种子、引种、遗传育种策略、程序及方法等做了广泛的理论性探索,为我国林木良种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细胞遗传学发展简史、简要介绍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细胞遗传学在林业研究中的作用,包括林木生长发育机理、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保存、遗传改良、倍性育种和植物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试提出了细胞遗传学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1月28日,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林业老科协在浙江省富阳市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座谈会,学习宣传2017年度中国老科协奖获得者、亚林所研究员陈益泰先进事迹。中国老科协副会长、林业分会会长杨继平,中国林科院副院长黄坚,浙江省老科协副会长、林  相似文献   

5.
柠檬桉为伞房属树种,高大乔木,全树树皮光滑,因树叶富含柠檬味的芳香油而得名.柠檬桉具有适应性强、较为速生等优良特性,其木材坚实厚重,利用价值高;其叶富含香茅醛,是重要桉叶油原料;其树形优美、树皮四季变换,富有观赏价值.2015年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在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桉树实木材良种创制及定向培育技术"(项目编号:201504204)、"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桉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YFD0600500)等支持下,从澳大利亚引进柠檬桉5个种批的种子,同时采集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6个地点柠檬桉散生林的种子.所得遗传材料自2015年5月起分别在广东遂溪、广西南宁、云南景谷建立测定林,检验其生长和环境适应性等特性.6年来,项目组一直对测定林保持观测,获得多年的调查数据,以适应性、速生性为选择标准进行了优良种源、家系选定.其中的柠檬桉nm1号品种对我国华南南部地区夏季高温高湿气候具有优良的适应性:抗病能力强,成龄期保存率显著高于其他引进种源、本地对照种源;速生丰产优势显著、干形优良.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作者等10多年来对广西杉木林生产力测定数据和与之相匹配的年平均气温、温暖指数、降水量、温度指数和实际蒸散量等气象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杉木林的气候生产力模型,给出了全区杉木林气候生产力分布,并与迈阿密和桑斯威特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杉木林、气候生产力、模型、广西  相似文献   

7.
曾令海,二级研究员,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1980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先后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美国农业部Gulfport分子遗传试验室访问学者,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8.
鱼类遗传育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基础解析及其遗传改良技术的创建驱动了我国水产种业的蓬勃发展。在分析我国鱼类遗传育种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以银鲫、草鱼和黄河鲤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全基因组解析,性别控制、抗病、耐低氧、饲料高效利用等分子模块解析,以及高产抗病异育银鲫新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由此探讨了在集约化和生态化养殖趋势下未来鱼类遗传育种和水产种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唐力  陈超  庄道元 《资源科学》2012,34(4):740-748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关于实质性派生品种的规定成为焦点问题.本文基于1999年-2009年中国21个水稻主产区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派生品种豁免制度下原始品种对水稻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并运用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经济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9年-2009年中国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生产平均遗传贡献仅达0.25,原始品种遗传单一性并未呈逐渐增强趋势,并且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改良的遗传贡献每增加1%,水稻单产将提高1.6%.因此重视原始创新的创造与有效运用,有利于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与农业生产水平.在育种角色分配上,公共部门应着重承担基础研究类原始创新活动,在应用基础类原始创新发展策略上,政府应支持有益于新品种不同生产特性改良的育种研究与保护政策,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王红 《华夏星火》2020,(1):96-100
于海燕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北京艾比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于海燕博士1997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林科院工作,20多年潜心于能源林培育的研究、ABT根粉与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系列产品的成果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专家工作通讯》2001,(4):27-27
经国家外专局和江西省引智办批准,荷兰国家猪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JanW.M.Merks博士应邀于2000年10月14日至10月19日到江西农业大学进行了现代养猪生产及育种新技术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圆满顺利地完成这项引智工作。  相似文献   

12.
宋同明1937年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玉米遗传育种专家。1961年4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大)农学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进修,因业绩卓著曾被伊利诺大学7位美国玉米界知名教授签名,授予该校名誉教授称号。回国后,先后担任过遗传教研室主任,植物遗传育种系主任等职,主要从事研究生"细胞遗传学"学位课的教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曾先后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顾问以及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顾问等职务。1992年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了"六五"至"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高油玉米育种课题、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个国家跨越计划项目和两个与国外合作研究课题。著有《植物细胞遗传学》、《高油玉米》、《玉米遗传与突变性状彩图》等书,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次,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项。  相似文献   

13.
金修来 《科技风》2012,(11):260-261,263
通过对杉木二茬林开展人工垦复、除草、除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开展抚育管理的10年生杉木林树高最大12m,平均树高9.7m,而未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树高最大8m,平均树高仅为5.7m,树高分布范围在4m~8m 之间.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树高平均为未进行抚育管理的相应树高的1.7倍.2)实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胸径最大值16cm,平均胸径11.1cm,个体间产生分化,而没有抚育管理林胸径最大值9cm,胸径平均值仅为6.2cm,径级分布表现相对集中状态.前者胸径是后者的1.82倍.3)经抚育管理林当年树高生长量变化范围分别在55cm~85cm 之间,而没抚育管理林当年树高生长量变化范围在18cm~38cm.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当年树高生长量是未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当年树高生长量的2.65倍.4)已开展抚育管理林每亩净收益为4160元,未开展抚育管理林每亩收益为480元,前者为后者净收益的8.7倍.因此,杉木二茬林进行抚育管理对其林分树高、胸径和当年树高生长量等均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始建于1939年4月,是在原"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从事家蚕、桑树及蜜蜂资源保护、种质创新、遗传育种、饲养(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研究,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示范服务和人才培养。研究所的主要职责是开展蚕、桑、蜜蜂遗传改良,养殖(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示范,为云南省蚕、蜂产业发展提供全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描述了 2002年-2020年近二十年间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所取得的专利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2006年开始申请专利起,专利申请数和公开数逐年上升,于2019年达到峰值,且2012年-2020年的申请数为2002年-2011年的15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专利以发明专利居多,其次为实用新型专利,各项专利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微生物或酶、种植等,主要功效为降低复杂性、成本以及高便利性和速度.截止当前,被授权专利共计有67项,占总申请量的44.67%,且2018年-2020年专利授权率及有效率都达到100%,其中两项专利维持时间长达14-15年,由此可见,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所取得专利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描述了 2002年-2020年近二十年间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所取得的专利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2006年开始申请专利起,专利申请数和公开数逐年上升,于2019年达到峰值,且2012年-2020年的申请数为2002年-2011年的15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专利以发明专利居多,其次为实用新型专利,各项专利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微生物或酶、种植等,主要功效为降低复杂性、成本以及高便利性和速度.截止当前,被授权专利共计有67项,占总申请量的44.67%,且2018年-2020年专利授权率及有效率都达到100%,其中两项专利维持时间长达14-15年,由此可见,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所取得专利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描述了 2002年-2020年近二十年间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所取得的专利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2006年开始申请专利起,专利申请数和公开数逐年上升,于2019年达到峰值,且2012年-2020年的申请数为2002年-2011年的15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专利以发明专利居多,其次为实用新型专利,各项专利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微生物或酶、种植等,主要功效为降低复杂性、成本以及高便利性和速度.截止当前,被授权专利共计有67项,占总申请量的44.67%,且2018年-2020年专利授权率及有效率都达到100%,其中两项专利维持时间长达14-15年,由此可见,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所取得专利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8.
曾炳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组培快繁与基因工程专家、热带林木快繁与转基因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1991年硕士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专业;1999年至2000年国家公派留学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进修植物基因工程;2007年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9.
顾万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林木遗传育种室主任。曾任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自然科技基础条件与保障专家小组副组长,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特约教授,兼任科技部、财政部聘任的国家科技基础平台专家顾问组专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核心专家,国家生物物种遗传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工程院项目咨询专家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20.
乌云塔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助理、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经济林栽培育种与林业生物技术创新研究,是全国木本油料学会理事、中国经济林协会杜仲分会副会长、中国仁用杏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杜仲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经济林绿皮书》主编、《杜仲产业发展绿皮书》副主编.主持完成了我国特有天然橡胶和木本药用植物杜仲的全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完成了仁用杏、鲜食杏、西伯利亚杏等8个蔷薇科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建立了的仁用杏基因库和长柄扁桃异地保存基因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