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为 《金秋科苑》2012,(14):49-49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现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400多个太空品种。 那么,太空育种的原理和过程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现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现状及几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分析了育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药用植物育种应关注的重点,初步探讨了加快我国药用植物育种产业发展的对策,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商业化育种已成为世界种业强国开展种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但我国商业化育种模式发展还不成熟,在育种主体、激励机制、市场规范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或种业巨头在商业化育种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结合省域实际,提出了推动浙江商业化育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筱 《华夏星火》2013,(4):18-19
年初刊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这一规划的出台势必将推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 生物育种时不我待 2月28日,"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是为响应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的发布,推动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和产业化进程而举办的.论坛主席许智宏院士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发展生物技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当前我国面对的时代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从航天诱变的特点、主要因素和航天育种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现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航天育种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航天诱变的特点、主要因素和航天育种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现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航天育种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展望。  相似文献   

8.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9.
"粮安则天下安".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却承担着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重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障粮食作物耕种面积而又能促进经济作物发展,一直是农业科研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食和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水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实践证明,选用优良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育种和新品种培育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现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开始向市场化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玉米产业。由于玉米种子生产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使种子市场的剽窃是猖獗的。在种子生产和品种分类,侵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物业纠纷频繁发生;一些不法经营者用假货坑农害农,以次充好现象大量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农民与国家利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种子产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另一方面玉米品种纯度检验工作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1.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以"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和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实行异地联合共建.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林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平台,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学术中心、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同时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主要以常规育种为主,大豆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通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实施,已经鉴定到若干高产、优质分子模块,解析了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模块耦合效应,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成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的初级模块大豆新品种,初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和创制,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构建,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大力开展大豆高产稳产突破性技术和豆粕替代饲料的研究,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和人工智能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创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增强我国大豆自产能力,缓解大豆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台于1973年,终止于1995年底,历经20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归于失败。该文对我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的历程做了详细叙述,同时对其经验教训予以总结,以便对以后的育种者有所衬托裨益,不注意种质基础改良,育种方法乏探索,对育种材料上存在的不良性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是我国高赖氨酸玉米育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持续稳定增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育种已成为发展现代种业的必然选择。文章概述了我国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农业生物复杂性状改良的“分子模块育种”概念,“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引领未来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内水稻育种相关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专利类型、法律状态、主要技术手段、重要专利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我国水稻育种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研究的成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研究的园地上,经过10多年来许多生物科学、农林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垦植和培育,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有些方面,特别是应用花药培养于育种实践方面,已经站到了世界的前列.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研究,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领域萌发出来的一个新分支,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分子育种科技 支撑我国种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粮食安全问题,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以种为先",但多年来,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育种理念和手段落后,至今依然存在盲目性和主要依赖经验等突出问题。文章概述了我国科技人员创新性提出的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体系,介绍了其理论发展、技术研发和品种设计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将成为未来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种业发展"卡脖子"科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小麦、鱼等主要农业品的持续稳定生产对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近年来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处于一个徘徊不前的局面,难以满足我国粮食安全需求。因此,提高育种科技水平,发展新一代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是现代种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解析生物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带来了机遇,也为育种技术创新奠定了科学基础。多数农艺(经济)性状受多基因调控,并具有“模块化”特性。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先导专项以水稻为主,小麦、鲤等为辅,综合运用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分子模块,揭示分子模块系统解析和耦合规律,优化多模块组装的品种设计的最佳策略,建立从“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其持续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在玉米遗传改良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但是尚不能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其中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将多学科相结合,实现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多模块优化组装,对未来的玉米育种事业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综述了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玉米育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玉米育种界的发展变化对未来我国玉米育种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