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的发展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的存在需要。将人类社会主体与自然客体联系起来从而满足主体需要的中介只能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  相似文献   

2.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4.
<正> 所谓能动性,就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特点。人不象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以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伴随着改造自然的实践,还有改造社会的实践。人类为了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得认识客观规律。一个是改造世界,一个是认识世界,这是人类独具的本领。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伟大而崭新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和引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双向依赖和相互作用、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受自然界及其规律性制约、人应善待和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等生态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方向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学科教学应主动承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关注生命的自然学科,具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因此,需要基于生物学科系统构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发展教育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又要按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办事。在实践与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过程中,要透过教育发展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充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促进区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人类的诞生之谜是自然与人双重化的结果,自然提供了发生学前提(本源性),人类的自为、能动性是自我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超越性).在实践的中介下,人类才获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需要确立自由的价值观。自由的价值内涵即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解放。为了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应通过法律指导实践,使人类的行为符合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自由价值。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从历史辩证法的视角去认识自然界、理解自然科学与科学实验,强调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的干预,认为正是这种干预才使自然科学具有意义,但他却牺牲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即唯物主义;布哈林却相反,他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对自然的镜像式反映,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强调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放弃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在科学观上两人都没能很好地处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关系,二者处于对立之中,这种对立对当代科学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发展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再到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这几个阶段,凸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没有善待自然的恶果.人类在竹出惨重的代价以后开始反思,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人谢自然、人亵自然、人胁自然、人协自然几种关系.正确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定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处理得当,有助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长办公室信息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校长办公室信息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王溪松徐为民汪克强所谓信息,是指各种符号、信号或消息等所包含的内容,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用来消除人们对客观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在向着信息化的社会迈进,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思想等各个...  相似文献   

13.
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之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性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规范、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诸社会化特性的内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主义往往是环保主义者和自然崇拜者极尽批驳的对象,但是人类任何的思考和实践都必须从人类自身出发,离开了人的主体性、放弃了以人为本,认识和改造自然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包括社会存在、人类实践、人类思维这三个层面,其中,人类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马克思全部哲学视野的中心。而人的需要分别是社会存在、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的内在依据,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根据点就是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念.人要改造自然而生存,因而工程活动是人类永不停止的实践环节.工程活动只有遵守自然和社会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工程观,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迈入了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文明教育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发展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任;学科教学更应主动承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关注生命的自然学科.更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必然需要在这场绿色文明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教学中应引入最近研究成果,开展问题式教学,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教学,严格实践教学考核,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自然地理学人才,充分发挥自然地理学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推动科学进步和人类生存发展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和矛盾,应该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实践,应该对实践的价值进行反思。目的就是要审视和反省当今人类实践的盲目性、漠视自然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限制和减少人类实践的负效应,有效控制实践过程,科学反思与评价实践价值。只有如此,人类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才能突出实践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