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领域。新教材没有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两个内容出现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单元。笔者比较过苏教版一至四年级新、老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如老教材四年级上册集中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和相遇应用题,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而四年级下册在“混合运算”单元中又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相遇问题。由此看来,取消了独立的应用题教学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虽然两者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但教学内容的核心却是相同的。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客观存在,也不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被教材编写者安排在“替换”策略的教学之后。校内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堂校级研讨课,准备上这节课。经过一番准备以后,这位教师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背景 “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不尽相同。如,北师大版教材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枚举,旨在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人教版教材则先后呈现了猜测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抬腿法(另一种假设法),注重体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的体会是要想使我们的策略教学有效生动,有三个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是“解决问题”,什么是“策略”;数学策略与数学思想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时有哪些要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何翠萍 《教师》2010,(33):82-82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知识点的传授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画图、列表、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转化的妙处,形成系统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借助画图手段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有的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采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无论哪个版本教材,“鸡兔同笼”这节课的核心目标都是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只是一个载体.编者是想借“鸡兔同笼”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就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来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随着数与计算内容的延伸,解决问题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以前所学过的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和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在“统计”中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面积”中学习有关长方形、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再是以例教题、分类教学的方式,而是与各领域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空,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呢?  相似文献   

14.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只是换了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名称呢,还是有什么新变化呢?这是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予以聚焦,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5.
匈牙利的一位数学家认为:数学教学的“四步法”一是弄清问题,二是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问题解决,四是反思。此“四步法”洞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哪些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等等。我们在“四步法”课堂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前几个环节上,容易忽视“反思”环节,由此导致好多学生特别是中、下游学生做了大量习题,却不会解决问题,学习效率低下。如果加强学习反思环节的互动指导,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6.
我们往往遇到一些棘手的物理题,可能一时不知如何解答,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种“假设法”,妙用“假设法”常常能够轻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标苏教版教材中新增的一个内容。从四年级开始每册中都安排了一个单元。这些策略分别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用画线段图和其他直观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倒推(还原)的方法思考;用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转化"的策略。那么如何教学这一单元,解决问题和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教学又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将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如何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也相应成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所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发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规则。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而是重在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它区别于应用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专门的单元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这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对于教材中新出现的这一内容,各地开展了相应的研讨活动,但是一线教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以及对如何开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与不解。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但是,对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解题策略,《标准》没有进一步说明。本文打算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