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爱智统一的教育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的不对等,促生了干预。干预的关怀性和策略性促成了教育。干预、关怀、策略,共同构成了教育性的内涵。教育性在人思维中转换和升华而成教育精神。具体地说,关怀性的升华是爱,策略性的升华是智,教育精神的内涵就是爱智统一。把爱智统一的教育精神转变成为可操作的形式,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四个教育原则:以学生为目的,以人道为师道,讲究策略,统一心力。在这些教育原则支配下所开发的教育操作思路,就是爱智统一的教育方法。教育者是对教育有良好理解和操作的人。  相似文献   

2.
张亚玲 《甘肃教育》2011,(12):62-62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两种素质:爱与智。爱即爱心,智即智慧。爱指教育干预中的关怀性,智指教育干预中的策略性,爱和智统一于教育性的干预中。也就是说。一个能将爱与智慧同时融进教育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者。而在教育现实中层出不穷的病理往往是爱和智的缺失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者的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者的资格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在教育认识中,教育者的资格发挥着重要的前提作用,但我们对这一问题很少触及。教育者的资格包括爱智干预的能力、爱智干预的权利和爱智干预的义务三种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论爱与教育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形上、生物进化还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都是爱的动物,没有爱也就没有人。爱的本质在于给予,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和了解等构成性要素,有普遍之爱和特殊之爱的区分。在一个爱被流放的时代,尤其要重提教育爱。教育爱超越了普遍之爱和特殊之爱的界线,具有类母爱的性质,实质在于教育者付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期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爱是对孩子进行一切良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爱的泛滥与爱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爱的本质:对孩子付出的爱归根结底在于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拥有传递爱的能力的独立社会人。因而,家长对孩子的爱的施予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相似文献   

6.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相似文献   

7.
黄建春 《职教通讯》2012,(17):48-51
爱的教育注重教育爱的付出,注重以培养受教育者爱的情感为价值追求;爱的教育发生偏离常常表现在无私的、无差等的和恒常性等方面的偏离上,错爱、偏爱、溺爱都是腐蚀孩子心灵的错误思想,必须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8.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在教育中,我们应当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思想,带着平等、真挚、耐心的爱去教育孩子。同时,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只会接受爱,却不懂得付出爱,所以在"爱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学会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中爱孩子、教育孩子学会爱,唯有两点都做到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阐述了爱的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从实际出发描述了我国高校爱的教育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探讨了使我国高校爱的教育的理想成为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教育爱”,我们立刻会联想到教师对幼儿“像妈妈一样的关怀”,和蔼可亲地对待幼儿。其实,教育意义上的爱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呵护,教育爱在本质上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幼儿以母爱为起点的“投入式理解”。  相似文献   

11.
如何爱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规定,这种规定是用理性的、逻辑的形式进行的.爱智慧也是爱的智慧.这智慧没有离开爱.但当我们去聆听哲学时,听到的总是一些陈词滥调或不知所云而毫无智慧的感觉.哲学的智慧哪去了?问题在于我们的"哲学"和哲学教育有许多是非哲学的,没有智慧可言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系统学习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智慧,没有倾听真理的声音,没有在道中沉默.  相似文献   

12.
教育智慧属于思维领域,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维融合的产物,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07,2(5):15-17,66
教育应当是温暖的,温暖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教师的爱要上升为超越母爱的教育爱,要让学生在教育中以微小的方式生长爱。  相似文献   

14.
大爱的内涵是爱教育、爱人、爱智慧,其核心是责任与爱心,是大学文化之灵魂。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新形势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中融入大爱理念,加强学生的劳动观教育,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其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爱的智慧是教师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爱"的经验与实践而习得的一种"爱"的综合心理素质、文化品性、思想观念及其行为倾向。主要包括爱的认知、爱的情感、爱的意向,以及在遵守爱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过程中所形成的爱的思想和境界。建构大学教师爱的智慧,为完善情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并推动其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丰富教师发展的内涵,提高教师发展能力,更深入地开发教师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高质量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于希勇  车广吉 《中国德育》2007,2(7):7-10,68
在爱智中育德,就是教师以育德为宗旨,将爱智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的道德智慧得到勃发、撞击和共享。爱智是育德的途径;育德是爱智的鹄的。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8.
师爱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以毛蓓蕾老师的“大爱精神”为典范,倡导全体教师要以做好教育服务为第一宗旨,坚持把宽广博大的爱施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始终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情感。“大爱精神”已成为三中心小学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步探索出一套学校德育发展的新路子——少先队工作自动化、家庭教育课程化、课堂渗透体验化、优质资源整合化以及品牌特色辐射化。  相似文献   

19.
斯霞的童心母爱是关怀儿童的自然情感,是关乎儿童身心人格长远发展的情感教育。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深具小学教育专业特质的教育爱品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人性美善之爱、职业道德之爱、公民责任之爱的集合。斯霞的精神性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