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陌生的生活环境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均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和心理反应,而压力则是由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共同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波动。有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压力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内心紧张和压抑状态"。行为局限理论则认为压力和个体控制环境的效能有很大关系,当个体控制环境的能力和行为失败时,很容易引起负性的情绪体验,当个体在进行控制环境进  相似文献   

2.
受苦的意义     
有位精神病专家曾经说过。人生不如意,情绪也不成熟。外在环境的压力、内心的欲望、良心的提醒,使人常在矛盾之中。人人都在环境中学习做人处事,摸索着前进,会讲不一定会做。大家都在调整内心情绪,走向成熟或更不成熟。我们有几十年寿命来学习,有些人学得快,跳脱开事物的得失,愈有损失就愈是洒脱,掌握了这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相似文献   

3.
<正>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更关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行为,忽略他们心理发展中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在个体的成长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注个体发展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评价每个人发展的好与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应该植根于我们的内心。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发掘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如聪慧、善良、  相似文献   

4.
关于深圳特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失衡与调整俞晶心理失衡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不平衡状态。人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会表现出内心紧张、焦虑、烦恼,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失调和行为越轨。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情绪是个体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由三个成分构成: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情绪的不同状态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比如,遭遇负性情绪,通常会引起人的不愉快的反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李玲 《今日中学生》2016,(Z3):62-64
我们喜欢与熟悉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但是当着陌生人说话有时候会紧张;我们在班级竞赛的时候,不那么紧张,但是参加市级的竞赛却觉得很紧张……生活中,一旦我们习惯的环境被改变,我们就会感觉到紧张、不安、焦虑。心理学家把那个我们适应了的,很愿意待着的区域叫做"舒适区",而当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或者新的状态时,则需要我们突破"舒适区"。  相似文献   

7.
道德失调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下,当其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与道德准则产生矛盾时所体验到的不舒适的、负性情绪的过程。损人情境是一种道德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做出了违背道德准则的不道德行为,个体也会因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相悖而体验到消极情绪,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常会使人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果不及时排解,就会转化为情绪垃圾在内心积存下来.情绪垃圾积存得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罹患心理疾病.所以我们最好随时将情绪垃圾清理干净.但是,清理情绪垃圾一定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否则,正如乱倒生活垃圾会污染环境,乱倒情绪垃圾则会污染人的心情.如果你是一位教师的话,乱倒"情绪垃圾",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9.
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管教,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肯定难以实现,他们就会对孩子产生不满情绪,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采取妥协的方式,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任何社会个体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知道,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刻,应充分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一旦由于个人的思维因某些因素产生障碍,出现角色心理误区,在角色扮演上就会出现角色错位或者角色混乱。笔者在本文中就角色心理误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贺佑彬 《教师》2011,(2):125-126
任何社会个体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知道,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刻,应充分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一旦由于个人的思维因某些因素产生障碍,出现角色心理误区,在角色扮演上就会出现角色错位或者角色混乱。笔者在本文中就角色心理误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常逢锦 《文教资料》2005,(28):175-179
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引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减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找到行为好处和减少选择感。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研究表明,小的物质奖励和轻微的批评即“南风教育”,最有利于儿童内化教育树立的正确态度。“南风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最重要的是“南风教育”在改变儿童不良态度的过程中,不会激起儿童的自我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3.
纠错之我见     
倪潘 《成才之路》2012,(17):94-94
正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地犯错误(小孩子的弄火伤手、吃东西、戏水等,都是一串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错误,不断地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既然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犯了错误,我们又何必火冒三丈?确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不希望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都认为:我讲清楚明白了,作为学生的就会了,怎么还存在不会或者忘记等等情况呢?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习中他可能开小差,导致不明白,或者他明白了但对题目有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课堂当中要给孩子安全感。学生思维方式跟成人不一样,我们一定要理解。代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要尽量为他们制造同龄人互助的机会,使他们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尽量减少竞争趋向的课堂。到高中的时候,考试出成绩后会经常排名。你是第一,我是第二。第二看到第一心里全是火,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互相之间心里争斗的情况。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壁垒,互相不信任,内心的焦虑感会变强。我们希望一种润泽的课堂,一是老师放下身段,或者是家长放下身段,不要总去教育孩子,我们要好好想想,孩子现在需要什么,需要我们怎么样关心他。关心不等于说教,我们  相似文献   

15.
乐玲玲 《教育》2011,(19):54
初中学生的学业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每个初中生个体的主观经验和适应能力不同,对这些压力也就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考试是学生所承受的主要学业压力之一,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反应一般会  相似文献   

16.
乐玲玲 《教育》2011,(7):54-54
初中学生的学业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每个初中生个体的主观经验和适应能力不同,对这些压力也就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考试是学生所承受的主要学业压力之一,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幸福是人类经历过某种活动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由体验使得内心产生愉悦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与人的经历、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息息相关,并随着外部环境中的社会氛围、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理解都不相同,各自的定义也不相同,但最根本的需求和本质是相近的。幸福也是心理体验和伦理规定的统一,只有符合主体相关的伦理认知,并且满足主体的伦理需求,才能产生幸福。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群体的行动都是在某种“压力”的推动之下实现的,而所有影响群体及其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压力”的总和就可以转变为群体动力。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他用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群体会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单独环境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人的一生,无论你是谁,或者是干什么的,都会经历三种状态。否则,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第一种状态是经历人生。当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自然,他的一生会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基本上就确定了。因为,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从小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受到什么样思想的启发和影响,将来会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因而,也就大体有了一个将来经历什么样人生的方向。为此,经历人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智慧:现代教育中的二律背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向个体传递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人无一例外地都渴望接受教育;渴望自己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渴望一个富有意义的、内容充实的人生;渴望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往往事与愿违。当我们真正静下心反观自己的教育历程时,有时会发现一切是那样空、那样虚,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此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虚脱的感觉,内心一片空白,并衍生出一种对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