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结合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所译鲁迅爱情小说《伤逝》在“作者个人词汇”“话语语气价值”,以及“原文语法风格”方面的翻译得失,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对于原文语言的多维理解有助于译文的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我们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英国学者蓝诗玲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不同译者做出不同策略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预期受众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翻译本质上是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转化活动。《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为林黛玉诗词具有诗画一体特色的典型之作。本诗的英译本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的译文。本文即运用莫里斯的三种语言意义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5.
张静 《考试周刊》2013,(67):13-14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夫妇与霍克斯的翻译版本为对比,阐述《红楼梦》中"姑娘"这一称呼语的语用信息在文中的构建与传达。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阿诗玛》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伦理视角下戴乃迭如何进行五种翻译伦理的选择,从而对其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戴乃迭在翻译时选择性地遵守了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交际的伦理,这样的选择体现了她注重原文文化的再现和译文读者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发现,戴乃迭的翻译更多体现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此外,戴乃迭选择翻译《阿诗玛》也体现了其作为女性译者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清秀隽永、感人至深,多次被译成英文。通过对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的比较研究,认为两种译本均选词准确,句式简洁,风格也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法衔接等层面上来讲,张培基的译文选词准确形象、条理清晰,情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言简意赅,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整齐,对语篇连贯性的把握到位,隐含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23日,蜚声中外的翻译大师杨宪益先生因淋巴癌晚期溘然辞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1915年生于天津。父亲曾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1936年,杨宪益在英国通过考试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940年与同在牛津大学读书的英国女子戴乃迭订婚并共同返回中国。杨宪益与戴乃迭合作翻译中国名著成就斐然,中译英本有《离骚》:《红楼梦》、《儒林外史》、《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鲁迅选集》等。杨宪益亦工诗,有诗集《银翘集》等问世。本文选自李怀宇在杨宪益生前的采访,略有删节,以此纪念杨宪益。  相似文献   

9.
该文选取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本,拟从原作角度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色,进而分析杨氏夫妇英译本中人物描写的翻译,了解其对于原作的再现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鲁迅小说《孔乙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和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中选取了七个典型译例,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译文的得失优劣,认为两译本虽各有千秋,但杨译还是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1.
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审视翻译研究和戏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这两个元功能入手,尝试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关大王单刀会》)英译文本与剧作源语文本的意义切合度。杨宪益《单刀会》英译文流畅优美,传神达意,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可商榷之处。该剧英译文在词语层面,一些文化典故词语漏译和误译,或进行文化简化,造成译文文学性降低,同时也造成概念区分度缺省。在小句层面,译文改动了原文的及物性,关系过程误译为心理过程,造成译文意义溢出。相对于概念上的误译,译文在人际意义上的误译漏译更多一些,混淆或过于弱化了原文称谓与数字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潘慧兰 《教师》2008,(10):95-96
根据大中华文库《儒林外史》汉英对照本,选取实例,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进行探讨。分析了译者要结合语境将原文的引语形式以恰当的形式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以传递形式表层下的深层意味,忠实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瑜 《现代语文》2008,(3):81-82
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英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称谓语翻译进了分析和研究.杨完益,戴乃迭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称谓语的翻译,采用了具体、换算、变通、归化和异化等五种方法.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当前译者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小娜  周玉忠 《海外英语》2013,(13):166-168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狂人日记》莱尔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两个版本的译者翻译风格,并结合译者时代背景、翻译标准和策略、翻译目的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译者风格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杨、戴译本短句多,口语特征明显,句式灵活多变,更易读;莱尔译本句法复杂度高,长句多,口语特征略微平缓,文学性更强。本研究旨在促进《狂人日记》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延续和扩展鲁迅作品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国内权威的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为目标译本,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总结了该译本中可供借鉴的翻译技巧,并指出其中的一些不完美之处,进而对其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文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小说具有不同于诗歌、戏剧的叙事方式。在小说翻译研究中,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要反映原文中通过独特叙事方式体现出的美学效果,充分体现原作者在创作时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这也是原文风格的具体体现。因此译者在翻译小说时要对原文的叙事特征作全面考察,恰当把握原文叙事技巧,避免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小说事实上,仅仅建立内容层面的对等而忽略原作者对表现形式的操纵。本文以《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考察了不可靠叙述作为小说叙事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文中的作用和在译文中的再现,从而成功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比赏析了朱自清先生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之朱纯深、王椒升和杨宪益、戴乃迭三个译本的对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体系为框架,从音素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四方面,探究将语言风格符号化对判断译文价值的意义,尝试从不同角度评估译文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节选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一些精彩的明喻和暗喻句的翻译,并分析了其翻译的技巧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