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剖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丁明智 《软科学》2005,19(3):26-29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为正效应,但就业增长主要靠国内投资拉动。从三次产业角度看,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效应较显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就业效应有弱化趋势,间接就业效应有所增强。在实证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投资行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安徽省技术进步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港澳台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省制造业技术进步有直接促进作用;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但全部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益如何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验证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哈尔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并运用1991—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哈尔滨市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并不显著。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技术密集型行业等措施提高哈尔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溢出效应产生的目的,从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角度和外商直接投资所投向的行业的特征角度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不同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和外商直接投资所投向的行业的特征对溢出效应的影响。以便为东道国在政策设计时明确直接投资的各种属性,并针对行业特征设计激励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转变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转变、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转变,并在制造业这一层面进一步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同性质和不同来源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转变效应的影响,以便为更好地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运用索洛增长模型,利用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理论上阐述了负向的国际化效应和正向的竞争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当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小时会减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当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大时才能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引进来"才能推动"走出去"。最后,提出了在推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政策的同时也应推行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政策,以更进一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8.
运用广东省21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存在较弱的负技术外溢效应,与本土创新活动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以及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等变量相比,其带来的效应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决定因素、经济效应及各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等方面,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9):13-20
利用2003~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熵权法和SBM模型分别测度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sys-GMM两步法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总体而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显著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机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其中增长效应和技术效应为正,结构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1.
基于行业特征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有近2/3左右流入制造业的情况下,本文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比较区分了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并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如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和东道国国内市场竞争水平)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内外资企业差距较小或中等,且外资企业相应能力水平较高时,溢出效应才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12.
构建外商直接投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强度的分析框架,通过收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1999—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能源强度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境内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高能耗工业部门,提高了能源强度,其"量变效应"为正;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溢出效应和间接溢出效应提高了各省级行政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降低了能源强度,其"质变效应"为负;但外商直接投资的"量变效应"强于"质变效应",在整体上提高了能源强度。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优化引资结构、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分析外商直接投资(IFDI)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技术进步和环境的影响机理上,利用我国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将我国双向投资、技术进步和环境问题置于同一个系统性的门限理论模型中。研究发现:从技术进步角度分析,我国存在IFDI的挤出效应和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关作用效果逐步减弱;从环境角度分析,IFDI在我国存在“污染光环假说”,而OFDI对我国环境污染加重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伍江 《软科学》2007,21(6):58-61
我国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通过对溢出理论评述,从技术采用方和技术溢出方解释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江西省利用外资现状入手,采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开放度、市场竞争程度四个指标,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得出基础设施和市场竞争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为正,在此分析基础上对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回归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武汉市工业部门的总的技术溢出效应,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于港澳台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企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变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就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直接目标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由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行业发展,直接增加就业的作用明显弱化,导致就业效应发生了变迁。本文通过对就业效应的两个时期划分,分析了就业效应发生变迁的原因,并对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5年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比较显著,对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跨越促使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显著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  相似文献   

19.
雷辉 《中国软科学》2006,45(2):111-117
本文以1983—2003年我国30个省份的FDI、国内投资以及GDP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地区,FDI对国内投资的影响表现为挤出效应;中部地区则表现为明显的挤入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FDI对国内投资存在着异常显著的挤出效应。文章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选取了浙江省1989~2003年的相关经济指标,以支出法为依据,通过描绘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运行轨迹,从时间序列和地区截面两个角度来定量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外溢性影响。实证分析的结论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是显著正相关的,而对本地技术进步作用却是负的,即挤出效应,另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