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流行歌曲是贾樟柯电影展示底层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流行文化的象征符号。贾樟柯电影通过运用流行歌曲实现影片换面的转换,展现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也促使文本获得诗意的传达。流行歌曲成为贾樟柯电影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电影保持了一贯的艺术风格,特别关注草根阶层的生活现状,为他们的命运留下历史的印记。但是,在恒常中也有新的变化,从小城镇走向大城市,关注城市边缘阶层的人群。他的电影因而赢得了电影世界、观众世界的赞同。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的电影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并善于运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及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忠实地记录草根阶层的生活。他的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即由单线到双线等结构及交叉运用,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以小城镇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小城镇作品体系。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通过声音与视听媒介的运用完成了小城镇文化景观的银幕建构,呈现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小城独特的文化景观。与五彩缤纷的都市景观和先锋时尚的都市文化不同,小城因为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因而也呈现出别样的风彩。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将纪实和虚构交叉并用,实现了对社会的独特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我们通过他的十余部电影,可以看见中国近20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几乎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然而小人物也有大世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底下却同样暗流涌动。而贾樟柯则将镜头对准底层,用直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并不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将纪实和虚构交叉并用,实现了对社会的独特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我们通过他的十余部电影,可以看见中国近20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几乎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然而小人物也有大世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底下却同样暗流涌动。而贾樟柯则将镜头对准底层,用直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并不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书写风格,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颇具独立意味.从贾樟柯出发,对其个人影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电影中的音乐符号、背景符号和语言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前期的几部电影运用独有的符号构建了一个特有的艺术世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符号恰恰为贾樟柯电影走入世界视野提供了很有力的保证。将音乐作为界定那个时代的特有元素,背景符号和语言符号为那个时代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因而贾樟柯电影的意义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9.
引言贾樟柯曾说过:"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里,他特立独行,在商业与创作理想的夹缝之中,凭借着个人生活体验和对电影的独特理解,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用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描绘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记录下社会底层"草根"们的生活现状,凸显了对弱势群体强烈的人文关怀,剖析了一代代人的精神生活,并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诠释着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小武》、《站台》和《任逍遥》三部电影统称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它们拍摄的地点都是导演自己的家乡山西汾阳和大同,向我们呈现的是90年代的西北小镇上,挣扎在社  相似文献   

10.
针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重新唤起去历史化场景和幻想式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统一,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选择将破碎而无序的现实的种种寓言搬上电影银幕。以"县城"作为电影视角的焦点,以DV技术为拍摄媒介,贾樟柯的电影刻画了中国快速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考察贾樟柯电影中的"消失"、"拆除"和"移动性"等母题,探讨其对于现实的记录和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